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从草原到大海,从街边小厂到千亿龙头,TA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

2024-04-07 16:05 来源:◎智谷趋势 次阅读
 
从草原到大海,从街边小厂到千亿龙头,TA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既往的想象中,乳业根植于茫茫草原,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与人工养殖、手工挤奶的粗放式经营牢牢挂钩。似乎在中国产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乳业成为了一块被忽视的拼图。

但实际上,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影之下,中国乳业正在从草原北疆,走向宽广海域,也早已经进化到集约化、数智化发展的创新阶段。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到今天的技术密集型创新产业,离不开乳业从业者的创新传承,更离不开中国乳企的多元创新实践。

其中走在队伍最前列的,当属伊利。

创新想象,打破传统标签

从一家街边小厂,到如今位居全球乳业5强,连续10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伊利做对了什么?所有的努力,都基于创新驱动的底色。站在现在回头望,就会发现,伊利的创新,可以浓缩为一句话概括——以技术创新激活存量,以产业创新稳定变量,以数智创新贡献增量。先看技术创新。放在全球乳业市场里,中国乳业的站位在哪里?

建国之初,乳业发展起步维艰。产业上游,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年产奶量不到20万吨,人均年占有量甚至不到两盒牛奶。按照彼时的生产加工水平,包括牛奶在内的乳制品可以说是当年当之无愧的奢侈品。

现如今,随着种牛、牧草的养殖水平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奶类产量在2023年突破4197万吨,产量位居全球第四,直接带动了下游乳制品产量突破3054万吨。然而高增长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41.3公斤,相当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22.6-37.7%,约占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产奶量高但人均消费量少,不仅反映出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亟待完善,也反映出从原奶到乳制品上产品加工技术的尚待突破。

伊利作为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率先推动技术攻关与行业难题的解决,引领行业技术变革,推动中国从“乳业大国”到“乳业强国”的转变。面对国外的技术垄断,伊利研发出的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维护婴配粉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让婴配粉国产供应链在全球市场上有了更高的话语权。作为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芯片”,益生菌的基础研究、菌株研发与应用水平长期是中国乳业的“卡脖子”问题。

为化解这一技术难关,伊利科研团队深入大山和草原,走遍蒙、藏、滇、贵、川等全国各地,采集中国原生菌株,搭建“自主菌种资源库”进行筛选培育,就是要让菌株研究应用不再只是别人的独角戏。念念不忘,总有回音。目前,伊利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BL-99研究成果在全球顶级科技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伊利带领着中国乳业正不断实现从“进口菌株”到“中国专利好菌”的自产自研自用。而随着健康消费成为主流趋势,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营养成分含量要求也愈发重视。

伊利首创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90%以上,不仅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更多高营养产品,更实现了提质增效和中国食品科技全球话语权的提升。截至2023年12月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居世界乳业第二名,中国乳业第一名,不仅成为引领奶业振兴的创新高地,更以突破性的技术激活乳业存量市场,让既有产品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

再看产业创新。从全球产业里看,中国乳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上下游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削弱了中国乳业的整体实力。作为行业的“老大哥”,伊利在专注自身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兼顾向外赋能,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旨在解决全产业链技术瓶颈,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创新链路。企业内部,伊利设立包括开放式创新平台、集团创新中心和事业部应用创新平台在内的三级技术研发体系,构成“基础研发-技术升级-产品开放”的技术研发闭环,以创新筑牢技术护城河。

同时,伊利也陆续在欧洲、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地打造15个创新中心,以开放、兼容的全球视野建立领先国际的创新体系。

从企业深入行业,伊利作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合作方和参与方,继续发挥统筹“产学研一体”的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对于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现状,伊利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合全行业之力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中国乳业科技硬实力。

202404042243231712491822.png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凭借在全产业链里的上下统筹与联通作用,伊利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科技枢纽”。在产业创新的深化中,伊利通过向外辐射,让中国乳业的上下游产业变量在协同创新发展中找到了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数智创新则是伊利摆脱传统企业标签,走向创新性企业最有力的推手。

202404042243401469594568.png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具体来说,伊利的数智创新,也体现在从上游奶业到下游乳制品加工的各个环节。上游,伊利“智慧牧场”的打造让奶牛们的活动量、产奶量、睡眠数据均在数字终端实现透明化和实时监控,让“云养殖”成为现实。中游,伊利“智能工厂”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把乳制品加工从传统的粗放式同步向精细、标准和自动化升级。

202404042243561517541927.png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20240404224423507055863.png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实时数据监测图

2024040422445353765834.png

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里,AGV无人驾驶小车智能穿行

产业下游,“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运营颠覆传统消费者洞察方式。凭借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伊利以平均3.5天的速度就能完成市场洞察,实现“消费者有所心动,伊利就有所行动”。

1712241911313.png

科研人员正在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可以说,数智化创新给伊利带来的是多元增量的贡献,并让这些“增量”不断注入核心业务,使得伊利的每一杯奶都蕴藏着科技基因与创新动能。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数智创新共同构成了伊利企业创新循序渐进、层层深化的路径,将“奶瓶子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伴随着步步深入的创新触角,伊利直面市场的挑战,通过创新,不断实现行业的技术引领,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伊利也紧握发展的机遇,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开发出成分更营养、品类更多样的食品,让世界共享健康。

1712241940715.png

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

奶业“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今年两会前后,“新质生产力”成为各行各业都在摸索的发展关键词。而奶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涉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技术能力,还有以种、养殖为主的产业上游,这更是破除行业创新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低等刻板印象的关键。所以,发展奶业“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从撕下奶业的传统标签开始。

潘刚在2023年领导力峰会上曾提出:“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跃迁新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持续推动全产业链的数智融合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尽管当前我国乳企正在褪去传统企业的标签,但在产业链科技附加值最高的“种业”(菌种、草种和牛种)当中,以益生菌为代表的菌种研究应用和奶牛种源性能仍旧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优质牧草的进口占比依旧居高不下。

所以,如何在现有条件制约下激活科技力量摆脱现实约束,提高供应链的国产渗透,是所有乳企面临的根本问题。人才问题,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基础支撑。目前来说,在产业链全链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趋势下,专业管理人才及高层次创新人才都是行业内的稀缺力量。但对伊利以外的许多中小乳企而言,自主创新转化周期长、风险大、融资难以及硬件缺乏的现实导致大量企业陷入人才紧缺和自主创新难的恶性循环。

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人才吸引力,让走过70多年历史的中国奶业“越活越年轻”。而检验一个行业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新质生产力,还得验证其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水平。数字化程度,考验着行业上下游高效联通的能力;绿色发展水平,则关乎行业持久健康发展的潜力。

对奶业来说,要从传统企业彻底转变为创新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避免的一步。但要达到全行业的数智融合,就必须先攻克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发展不协调的第一步。

1712241983734.png

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

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奶业低碳白皮书》显示,农业系统约占全球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其中畜牧业占排放的14.5%。这一数字甚至与交通及制造业的占比不相上下。但作为一个从饲草种植到终端销售各环节都涉及碳排放的行业,奶业的降碳能力不仅关乎当下,更关系到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生成和进阶深化。所以可以说,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数智融合和绿色发展的融通共促,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既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

纵览全国乳企发展现状,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在最前面的还是伊利。科技含量最高的“种业”方面,伊利培育出的5头种公牛进入中国排名前十强,国内排名第一的种公牛,创造出中国种牛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性突破。草种上,伊利培育优质、高产、高转化率的牧草品种,带动全国420多万亩饲草种植,为奶牛养殖提供优质饲草保障。

人才培养方面,伊利敏锐察觉到中小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创新难点,运用其作为行业龙头的优势资源向下、向外赋能,化解困扰行业的人才难题。其中,不仅伊利“牧场合作伙伴发展学院”“供应商发展学院”和“经销商发展学院”成为从业者的“梦中情校”,工业场景中的“传帮带”师徒制在伊利中也转变为“父子传承制”。伊利给养殖户“牛二代”开办的牧业精英实操训练营、“牧场繁育专班”等管理专项培训项目,已累计为行业培养“牛二代”661人,培训牧业精英学员3302人,累计培训覆盖人数超38万人次,也成为养殖户的“必修课”。为改变碳排放量高的问题,伊利通过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初步突破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瓶颈,为培育低碳核心牛群奠定了基础,也通过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降低奶牛的甲烷排放,实现“源头降碳”。

生产环节,业内首个“零碳工厂”、“零碳牛奶”、“零碳奶粉”等均诞生于伊利,同时伊利多家牧场的光伏项目建设也瞄准了牧场用电量这一耗电大头,致力于打造“低碳牧场”,创造新的突破。

此外,伊利还积极研发可持续包装技术,减少包装废弃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大量产品使用的植物基梦幻盖,部分原料来自于甘蔗,可以在兼顾美学和功能要求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1712242001673.png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人员现场服务牧场制作青贮饲料

数智融合方面,除了企业内部上下游的数智联通,伊利也向合作牧场免费开放“伊利智慧牧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3.0”。这一模拟专家技术、理念思维构建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只要有异常报警,就能随时提供行业领先专家“会诊”,相当于为每座牧场都配备了一个奶牛养殖专家组“大脑”。

1712242027499.png

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

不创新,无未来

伊利的未来,代表着中国乳业的未来。中国乳业的未来则离不开科技、人才和绿色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在这其中,创新决定着行业基本盘。

对伊利而言,未来的创新高度,同样决定着企业厚度。而作为一家千亿乳企,伊利的创新高度,依旧由产品、技术、产业链三个层面共同铸就。

在最接近消费者的产品层面,目前我国人均膳食结构不平衡、乳制品摄入不足、重点人群健康问题、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共存等情形仍然存在。所以,伊利在产品上的创新,将聚焦于个性化产品的持续推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营养需求。

例如,伊利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推出的舒化无糖奶和向高血糖消费者推出的舒化安糖健,都在解决行业痛点的基础上打开了新的产品赛道,获得了新的业务增长。未来,伊利产品创新将更专注于细分赛道、细分人群的产品研发,不仅让“喝牛奶的人在伊利都能找到想喝的奶”,更让不喝牛奶的人喜欢喝奶,让爱喝奶的人放心喝奶。

1712242075436.png

1712242086508.png

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生产线

再往下走的技术创新,除了根植于产品的生产技术创新,一个不可回避的要求是:拥抱AI。2023年5月,伊利打造了业内首个超写实数字人“金婰”,进行了业内首次超写实数字人直播,向外界释放了伊利以及乳业在AI应用上的更多可能。不过相较于在消费者互动上的AI营销应用,未来乳业上AI应用将深入到底层的产品开发。

一方面,通过AI算法,可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化分层,极致迎合消费人群的定制化个性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健康大数据和AI,伊利可以挖掘消费与营养的深层关联,预测用户的健康需求和消费风向,实现产品营养成分的精准匹配和优化。当下探到产业链层面,伊利面临的现状是,消费季节性突出的情况导致周期性供需失衡,挑战着中国乳业的稳定性发展。而乳业是典型“粮头食尾”产业,链接着民生发展,乳业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坐在中国乳业的头把交椅上,伊利更加需要担负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以技术服务、金融扶持等方式助力中国乳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内蒙古到全球市场,伊利并未忘记来时路。伊利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产业链赋能和乡村人才培养带领农牧民共同增收致富。

截至2024年1月31日,伊利累计为近12500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超1400亿元。而未来,伊利的目标仍然是利益共联,行业共赢。

结语

从辽阔草原走向苍茫大海有多远?

伊利用了数十年,从隐匿于呼和浩特的地方小厂,发展为当仁不让的中国乳业龙头。同一时期,他褪去乳业作为传统产业的过时标签,以满墙的技术荣誉和不可磨灭的创新成绩证明,中国乳业就是一个不断迭代与自我进化的创新型产业。

伊利也是一家不断向内突破与求变的创新型企业。此刻面临新的时代背景与行业发展要求,驱动着他继续探索和前行的助推剂,就是始终如一的创新底色。而下一段旅程,伊利依旧步履不停。因为,不创新,无未来。

点赞()
上一条:中建八局二公司广西苍昭高速项目三标五分部主线桥T梁全部架设完成2024-04-07
下一条:三大运营商加快布局人工智能2024-04-08

相关稿件

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 中国经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03
用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 2024-03-12
天津: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03-22
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命健康产业 2024-03-12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资央企发力方向确定 2024-03-15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