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各界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近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处于历史低谷。2022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但民间投资仅增长1.1%。11月,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分别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滑1.0、0.8和2.6个百分点,小企业降幅更大,而小微企业以民企为主,是解决就业的主力。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56789”的基础性作用,民营经济信心不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创新发展、市场活力等方方面面。
民营经济发展低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外部看,贸易摩擦的持续打击,尤其对我国高科技旗舰企业产生了不小影响;从内部看,部分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形式主义走极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形成“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同时,网上一些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民营经济的“喊打喊杀”的言论,制造社会对立,误导舆论,给民营企业家带来迷茫甚至恐慌。
建议出台实质性举措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精神。
1、为民营经济正名,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在拉动就业、促进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坚决与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做斗争,可以有针对性地批驳几个互联网上的负面典型以正视听,以慰人心,对于触犯法律的严惩不贷,如果继续让这类错误言论肆无忌惮地破坏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则很难使政策取信于民。
2、为企业家精神正名,阐明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是高风险高收益,只有企业家精神才有可能冒风险去创新,一般人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少数成功者,却没有看到大多数九败一胜、屡败屡战的创业者的坎坷与艰辛。
3、在坚决贯彻中央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方针的实践中,确立企业去出身论、获得平等市场地位,出台融资、审批、营商环境等一揽子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4、积极推动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平台经济更好地实现健康与繁荣发展,要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5、加大对民营经济广泛参与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锂电、储能、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的支持力度,培育我国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
6、支持民营房企三好生的合理融资需求,打通稳楼市的“最后一米”,有效防范化解优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促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并对接配套改革,打造具有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新发展模式。因城施策,优化调整偏紧的房地产行政性限购限贷,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融资供给。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需要依靠市场恢复和销售顺畅回款。
7、依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企业只有有长期的稳定预期和安全感、希望感,才会做长期投资。
8、考虑到优化防疫措施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以及全球经济步入新一轮周期衰退会拖累我国外需,对明年上半年尤其一季度经济形势不宜过于乐观,思想准备与措施方案应立足于一季度经济形势可能还比较严峻。建议尽快出台一揽子大规模扩大内需的经济复苏规划,一鼓作气,化危为机,提振市场信心。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这是我国成功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建议可考虑的主要措施包括:把2023年经济增速引导性目标设为5.5%以上,传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拼经济发展的重大信号,调动各地方积极性;提高赤字率,扩大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重点支持新基建、新能源等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税费、利息、租金等负担减免的一系列措施,休养生息;适当发放消费券,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度过暂时性难关;对于二孩和多孩家庭给予补贴,降低养育成本,等。
信心与向好预期比黄金更重要。如果采取一系列实质性有力举措,将极大提振民营经济主体信心,进而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重新步入复苏轨道,提升市场活力,改善就业条件,增强国际竞争力,再现万马奔腾的蓬勃发展气象。
作者:贾康、任泽平、梁建章、周海江、姚劲波、管清友、郭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