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的民生建设领域作出了重大的战略性安排,为民生建设继往开来提供了根本遵循。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第一个历史性成就: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个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二千四百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三个历史性成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向前发展。虽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但是,还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二是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三是群众在疫情防控、一老一小、生活生计等方面还有许多“急难愁盼”问题。
比如,我们在疫情防控方面,要采取更加科学化、法治化和人性化的措施;在生活方面,要保证大米、蔬菜、肉食等食品的价格稳定;在一老一小方面,要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要着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社会。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未来目标
未来,我们的公共服务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另外,我们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方面都达到现代文明的标准。我们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我们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要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强国。
我们还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的美好生活供给体系,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提供现代化、优质化公共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们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民生保障既要关注回应群众呼声,又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第二个原则,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第三个原则,采取更多惠民生、揽民心的举措。第四个原则,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城乡均等和群体均等。第五个原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没有终点,人民的需求不断发展,民生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李军鹏《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