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一年。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作出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各项政策靠前发力,经济运行顶住压力保持恢复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尽管中国经济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压力,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总体上还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是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受乌克兰局势变化和国内疫情影响,二季度经济增速由一季度的4.8%回落至0.4%。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到3.9%。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7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3.0%,保持恢复态势。
二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另外,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已超过110万人,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预期目标。
三是物价形势总体平稳。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我国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只有2.0%,工业生产价格上涨4.6%,呈现高位回落态势。
四是国际收支保持稳定。货物贸易顺差扩大,前11个月外贸进出口仍然保持8%左右的稳定增长态势,尽管近期受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但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还是相对较快的;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外资流入继续增加,前10个月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4%;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因此,如果从宏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来看,除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和预期目标差距较大外,其他几项指标都在我们的预期目标之内,所以我们说,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从GDP年度和季度增长波动来看,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虽然整体有所回落,但在疫情前基本保持比较平稳的中高速增长态势。受疫情冲击,2020年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由于我们较好地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20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正增长。2021年,随着疫情严重冲击的结束,再加上我们稳经济政策的一些作用,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比较快速的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
2022年一季度,我们基本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二季度,由于以上海和吉林为主的疫情所带来的一些管控措施对生产生活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影响,经济受到较大影响。三季度,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并要求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加大力度,我们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创设了开发型金融和政策型金融工具,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经济增长很快恢复。以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综合近三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我们可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比较漂亮的成绩。
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来看,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所回落。但是,在疫情持续反弹的背景下,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就业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还是很强大的,同时也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企援岗的政策措施,也确实对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关键作用。
从居民消费价格与工业生产者价格走势来看,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我们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总体上保持平稳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了我们保供稳价努力的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强大,特别是中国粮食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整体物价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方面,上半年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输入带动作用,一度走高,近一段时间回落也很快,一方面是我们加大了国内供给,另一方面也和国内经济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需求不足有关。
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疫情暴发以来,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很明显,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前,经常项目顺差,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外贸投资等,占GDP比重最高时曾达到8.7%。金融危机后,我们强调经济再平衡、扩大内需,所以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在下降。疫情暴发后,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实现复工复产,在全球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出口增长还是很快的。所以,我们国际收支情况也是非常稳定的。
二、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服务业受疫情冲击
从生产方面来看202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服务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大。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5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4.2%,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到1.37万亿斤。粮食供应稳定,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也是我们2022年实现物价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是工业生产持续增长,高技术行业增长较快。2022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35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3.9%,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说明尽管受疫情冲击影响,工业总体增速在放缓,但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没有止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可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步伐还在加快。
三是服务业生产放缓,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疫情暴发以来,其对经济的扰动作用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服务业,比如旅游、餐饮、会展、住宿等。202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46.5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3%,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1.0%、5.4%。
疫情暴发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确实发生了一个变化: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占经济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同时工业的占比在达到一定比重以后也会逐步下降,服务业的占比则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上升;但是近三年,受疫情影响,服务业的占比有所回落,工业的占比又阶段性回升,这更多反映了疫情冲击的影响。从中长期的发展态势来看,服务业的占比会进一步上升,工业的占比可能会持续稳定。所以,我们要保持优势,稳定制造业比重,并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推动经济逐步恢复。
上述占比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看到相应的调整。近年来,农业形势相对良好,受疫情影响相对不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上升态势;工业的占比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加,也是与以前的趋势有所不同的;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总体上贡献率在波动中处于下行态势。
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来看,2022年以来,其受疫情波动的影响较大,呈现一个V型的走势。
从服务业生产指数和活动指数的情况来看,2022年以来,服务业所受影响很大,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一直在回落,虽然总体比较平稳,但月度同比指数涨幅有所波动。
三、稳经济政策加力增效,三大需求共促增长
从需求角度来看,2022年总体上稳经济政策加力增效,三大需求共促经济增长。
一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巩固。在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支持下,消费需求总体延续恢复态势。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5%,说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上升,也就是说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消费相对比较疲弱;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万亿元,同比下降0.1%。
二是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性作用增强。在经济受冲击、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消费支出放缓的背景下,稳投资要发挥关键性作用。2022年以来,我们的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重大工程项目集中落地开工,投资规模扩大。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2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制造业投资增长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设备更新改造、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投资快速增加,说明企业普遍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是进出口为稳定经济大盘做出积极贡献。2022年以来,我们多措并举稳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顺差继续扩大。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0%,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
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速变化情况来看,疫情暴发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开支的增速都在回落,其中2022年以来的消费支出增速还低于实际收入增速,说明居民消费的边际倾向上升,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下一步还是要加快推动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促使消费出现比较大的回升。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月度增长情况来看,11月份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包括汽车消费,但累计情况基本上还好,只有0.1的下降。
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的变化情况来看,2022年总体平稳,基建投资方面政府发力较快,制造业投资高位有所回落,除了企业本身的技改投资意愿较强外,这也与2022年出台的一些政策有关系,如更新改造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等。
从外贸进出口月度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累计增长速度还在8%左右,但受全球外需减弱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所以2023年,我们会受到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比重来看,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的比重开始回落,投资总体上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重缓慢回落。随着我国经济的再平衡,以及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净出口的比重将会维持在一定规模,在关键时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从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来看,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消费的贡献在下降,投资、净出口的贡献在增加。从需求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结构性变化:受疫情的影响,消费拉动力在下降,投资是我们主动作为促进的,同时由于这两年内外形势的影响,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渐上升态势。
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总体上,2022年我国经济顶住了下行压力,保持住了恢复发展态势,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经济运行整体上处在合理区间。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这一点。
一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2%和7.3%;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0%和13.2%,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和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1%和21.2%。
二是绿色转型稳步推进。1-11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00.5%和44.1%,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2.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
三是民生保障不断增强。1-11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6%;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5%、5.3%。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7%、3.0%、6.4%。这是我们强大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也证明了我们稳价保供工作的出色。此外,我们在社会领域投资补短板方面的成绩也非常好,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5%,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3%、7.5%。
五、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生效,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明显好于二季度,但四季度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再加上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在加深。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转向新阶段,虽然防控措施优化消除了封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但短期内感染人数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可能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仍会面临经营困难,城镇就业也面临压力。
从国际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能源粮食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成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全球通胀攀升,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收紧力度,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动荡加剧,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增大。
2022年以来,国际机构不断下调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很可能是一个低增长、高通胀的状况,滞胀风险在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中,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低于2021年,而2023年的数据预计要跌到3%以下,唯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是高于2022年的。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们2023年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要高于相关预测的:一是疫情措施的优化将会产生积极作用;二是在2022年的一系列政策基础上,2023年叠加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会加大。
在全球局势动荡、通胀高企、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外贸外资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毕吉耀《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