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力量和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国家,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和创新全球治理,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多边主义合作,承担起全球化新时代的责任。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国际科技合作越来越深入,全球范围的科技创新合作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地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国际间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补共享,更好地整合优化全球科技资源和要素,还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除此之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也有助于在交流合作中擦出更多思想火花,推动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今年,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科技创新正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可以说,中国科技创新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在多个领域“并跑”、“领跑”。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当好“领头羊”。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这对于我国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深远意义。
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就拿当前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说,它可以让人类从一般的智能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各种创新性发现、发明活动。然而,人工智能系统一旦失去控制或被不正当利用,就有可能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科学技术带来的风险也包括对人类人文、伦理、社会规则的挑战。像前些年发生的“黄金大米”转基因实验事件、“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都是科研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失范行为。要杜绝这些乱象,必须靠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在提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这一点我们要特别重视,众所周知,“德合天地,止于至善”是中华文化的的价值追求,“向善”的文化理念是中国的智慧,我们应当把“向善”的价值观和理念引入到全球科技治理当中,让“科技向善”成为大家的共识,共同维护伦理道德底线,形成科技发展伦理自律准则。
我们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