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治理没有不变的“普世标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基于国际开发银行建设视角来谈谈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从国际开发银行建设视角来分析基于两层思考: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国致力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与国际开发银行提供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第二,国际开发银行是真正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国际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理解金融治理变革滞后性,主动构建国际金融新机制
国际金融新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历史同时显示,国际金融机制变革与更迭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主动去争取构建。
1872年美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1915年贸易总量超过英国,但是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到20世纪40年代末,英镑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85%的份额。其地位被美元取代是布雷顿森林之后。甚至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镑在全球储备货币中仍占有25%的份额,虽然当时英国GDP仅占全球的4.4%。
英国为了保持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保持其原有势力范围和殖民体系,1931年9月曾组建英镑集团,1939年改称英镑区。成员国把大部分外汇准备金储存伦敦,供国际清算之用。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即便在独立之后也都明显更偏爱英镑而非美元。二战后英镑估值过高,英国为自己的前殖民地提供了“胡萝卜加大棒”式的选项:如果哪些国家愿意继续用英镑作外汇储备并把那些钱放在伦敦,那么英国就会继续用海军保护他们的安全。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6年,英国经济困难不得不向美国寻求援助。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贷款,条件是英国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英国恢复了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持有英镑的国家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并换取美元。不到一个月时间,英国黄金储备流失了10亿美元,兑换最终只持续6周。这标志着英镑彻底丧失国际货币主导权。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有所提升,但是在金融、科技等领域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应坚持以互利共赢理念,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设立新型国际金融机构以补充现有治理体系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二、坚持“互利共赢”的中国治理理念
麦肯锡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正在上升。在73个经济体中,自2007年以来,有69个经济体的国内产值相对于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上升;有72个经济体的国内消费相对于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上升;还有58个经济体的国内投资相对于中国资本的依存度上升。
但是,中国在国际治理的参与中不认同国际社会“丛林法则”,反对霸权主义,不通过追求霸权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再次倡导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羮之美,在于合异。”中国互利共赢理念的提出并非权宜之策,而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历代相传的“天下观”及“大同”思想是互利共赢理念的文明渊源。“天下”就是天空之下,包括一切物质、精神层面,也包含整套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天下”之中没有内外之分,没有民族疆界。大同世界,是“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天下大同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底蕴。
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国际金融治理的指导理念。在国际金融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彰显这一理念。
三、建设国际开发银行彰显中国理念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双边互利往来。从金融合作来看,1995年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投资银行由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合作,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众多国际投资项目,在亚太乃至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富国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都在中国设有分行。中国A股市场已经被美国明晟、英国富时罗素和美国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纳入,推动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中国也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开放,完全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高华都提出了申请设立外资证券公司。美国标普和惠誉公司提出申请设立评级公司。
但是,国际开发银行比商业合作往来更能彰显“互利共赢”的理念。不仅仅是开发银行本身目标是寻求共同发展,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主导建设的国际开发银行,能够从机制和效果上形成与传统国家开发银行的比较。金砖银行是典型的例子。金砖国家中,中国具有最大的规模、最强的实力和最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金砖银行坚持贯彻平权机制,共同协商发展。国际多边开发银行本身的信息透明和公开,也是彰显“互利共赢”理念的最佳平台。通过中国在金砖银行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用实践及效果构建中国方案在全球的影响力。
从实践来看,国际多边银行的运营管理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积累经验。亚投行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已经形成明确的服务亚洲和“一带一路”倡议。金砖银行并非中国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而是金砖五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共建共享的平台。两个机制的协调发展已经是一种现实状态。亚投行成员范围广,金砖五国都是亚投行的成员国,而且印度、俄罗斯都是亚投行份额较大的国家。金砖五国在亚投行都有贷款。印度贷款份额占比最高。
从贷款的对象来看,亚投行将资源聚焦在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的领域,主要的重点仍会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水与城市发展这些部门。金砖银行对印度的贷款对象和亚投行比较接近,主要满足印度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从贷款形式来看,金砖银行和亚投行都尚未设置“软贷款”窗口。“软贷款”可以降低借款方的贷款成本,减少成员的还款负担,预计未来两家开发银行都会开展“软贷款”业务。
从贷款规模来看,亚投行贷款规模大于金砖银行,因此金砖成员可以将在亚投行的经验分享至金砖银行的运行中。
四、构建“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一)深化金融开放
中国金融业配合不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国际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除了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尤其是国家开发银行也都积极探索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开发银行、俄罗斯外经银行、印度进出口银行和南非南部非洲开发银行共同构建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十年来合作机制各成员签署多份多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和经贸投资便利化。随着中国自贸区等建设不断深入,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
(二)构建以G20为核心的“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中国大力促进G20框架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建设,构建以G20为核心的“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以G20为核心的“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图中所示,G20作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协商平台,银行业市场监管规则制定由国际清算银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由金融稳定委员会来制定,IMF、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及人民币互换协议、金砖基金作为市场失灵的最后贷款人救助体系,存款保险作为存款类机构的补充保障,而各国主权最终以财政支持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相对于国际治理机构,国内由央行、财政部、金融业监管机构来对应运行。
中国已经是金融稳定委员会、IMF和国际清算银行这三个规则制定机构的委员和重要成员国,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推动现有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改革,充分发挥G20平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协商共治的特征,逐步塑造“互利共赢”的国际金融治理理念,逐渐将金砖银行、亚投行等新型国际金融机构纳入治理框架,有效提高G20治理的有效性,联合IMF、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及重要的全球会计准则机构等组织的资源与力量共同处理全球金融事务。
《礼记·礼运》大同章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中国互利共赢的治理理念必将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