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上午,第十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以“沙棘创新与生态、营养、健康”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沙棘科学家、企业家和有关机构管理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太阳石沙棘作为大会重要参与力量,全程融入议程,为产业交流与合作注入活力。
本届大会具有特殊的历史坐标意义:这是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继2005年(北京)、2011年(西宁)、2018年(太原)之后第四次在中国举办。恰逢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提出“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突破口”倡议40周年。开幕式上,大屏幕循环播放的珍贵历史影像,将人们的思绪带回1985年,当时或许已经想到,这株看似普通的植物,将在四十年后成长为连接全球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绿色纽带。
沙棘是自然馈赠的生态工程师,更是惠及亿万民众的幸福产业。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在致辞中用诗意的语言诠释沙棘的双重价值,他披露的数据令人振奋:中国沙棘资源面积已从1985年的1000万亩低效林,发展为如今3000多万亩中高质量林;中国更以全球90%的沙棘资源量,构建起集生态治理、精深加工、健康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从全球视角出发,高度评价沙棘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他表示:沙棘的固碳能力、水土保持功能及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自然解决方案,UNDP将支持更多发展中国家引入沙棘生态技术。
国际沙棘协会主席乔殿新以“小沙棘、大生态、大产业、大使命”为关键词,系统阐释沙棘的多重价值:其生态价值体现在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经济价值涵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社会价值则通过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得到彰显。他呼吁全球加强技术共享与产业链协同,让沙棘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纽带。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彭雅丽结合本地实践,分享了内蒙古通过沙棘种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她说:沙棘产业已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
主旨报告环节,三位顶尖专家的前沿研究引发阵阵掌声,将大会推向高潮: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题,揭示沙棘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师”的独特优势。他通过黄河流域治理案例,论证沙棘与工程措施结合可提升水土保持效率3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胡春宏院士团队建立的沙棘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体系,已实现对固碳量、碳汇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的量化评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科学依据。
芬兰图尔库大学教授、国际沙棘资深专家卡里欧带来《沙棘的生态创新研究:全球生态潜力或神话》的报告,颠覆传统认知。沙棘正在为加拿大草原省、俄罗斯西伯利亚等高寒地区提供生态修复新方案。
甘肃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毕阳教授聚焦沙棘叶片的资源开发,现场展示多项突破性成果。他领导的团队建立全球首个沙棘叶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涵盖黄酮提取、多酚纯化等多项核心技术指标。毕阳教授透露:沙棘叶中接近1000种营养与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但目前利用率不足10%。他们团队正在建立沙棘叶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开发功能性食品、饲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作为本次大会的联合协办单位,星瑞集团与太阳石沙棘共同参与各项议程,充分彰显行业领军者的责任担当。除为大会献言献策、赞助物资外,太阳石沙棘更以大会为纽带,积极搭建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主动链接全球沙棘科研力量、企业资源,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在沙棘产业创新实践中,星瑞集团和太阳石沙棘开创性地将“防沙治沙、荒坡复垦、有机农业、生态养殖、边疆建设与健康产业”有机整合、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开辟出一条“绿色+康养+医药+文旅”的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这一模式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更向全球沙棘产业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从单纯的沙棘资源开发,升级为“生态、产业、民生”多维度价值创造,为全球沙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第十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的召开,为全球沙棘产业注入新动能。从黄土高原到阿尔泰山脉,从北欧森林到北美草原,沙棘正以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故事。而太阳石沙棘将以本次大会为新起点,持续深耕沙棘产业,推动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助力沙棘在全球生态修复、营养健康与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为全球沙棘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企业力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