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第六届)北京金融论坛于12月8日在京举办,论坛以“数字金融·争渡未来”为主题,会上,经济学家、银行、保险、基金、金融科技企业高管就金融业如何应对市场变局、数字金融创新如何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表了观点。
2020年,金融业呈现出双线叙事,一方面,金融业建章立制,“金融必须持牌”,成为今年的监管金句;另一方面,科技赋能,被前所未有地强化,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公约数。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充满想象与期待,这也成为2020年度北京金融论坛的关键词。
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下,数字金融被前所未有地提及与重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把握银行管理的变与不变。”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在论坛上如是说。他指出,银行家既需要创新求变,应对市场竞争、客户需求和风险的变化,又需要坚守银行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实现基业长青。谈及银行业变革的驱动力量,吴卫军表示,主要包括技术、去全球化、新冠疫情、人口老龄化、低利率/负利率以及监管。
事实上,线上化、云端化和智能交互的趋势,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银行业务、全自动化贷款审批、线上申请保险理赔,大大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数字金融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风险,金融科技公司、数字经济平台如何应对考验成为市场关心的话题。
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万喆在论坛上表示,金融科技在今年势头迅猛,又遭受了很大的困境。万喆提出,遇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科技企业目前要做的有三件事。一是保持普惠金融初心;二是拥抱监管,这可能是未来金融科技公司走得更好的基础;三是找准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技术革新可能带来赛道的重整和逻辑的变化,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高枕无忧。”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进一步表示。谈到如何持续发展,车宁称,数字经济平台要回到做渠道、做技术的初心,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拆除自我设限的“相关市场”壁垒,不仅与生态,更与全行业、全社会共享数据、算法等成果。真正将客户当用户,探索与客户共生共利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创新与规范的权衡博弈从未停止。面对数字金融变局,车宁指出,政府需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还要探索适应量子计算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型研发机制;科技机构除了做好基础研究外,也要以“问题”为导向,注意与企业、市场的结合与资源互补;金融机构、科技企业来说,不仅要前瞻布局,更要深度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间一些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科技赋能、服务升级等方面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在会上也进行了分享。
在服务小微企业上,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指出,北京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流程、全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入驻43家银行,212个分支行,中关村担保等15家担保公司;入驻了中国人保等5家保险公司;已开发完成知识产权保险试点申报系统。另外还引入了17家中介机构,全方位服务小微企业。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科技与数据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施闻捷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功能对外赋能,具体体现在对社会赋能,对企业用户赋能。早在9月1日,中国建设银行就已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合作,引入“创信融”大数据平台数据,为小微企业创新推出了全流程线上融资产品“创信云贷”,以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助力首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
在金融服务升级层面,腾讯微保副总裁尚教研指出,惠民保业务操作模式逐步由单一保司向共保体或保险共同体演进。除此之外,保障责任将由“自付+特药”向“自付+自费+特药”升级,真正补充基本医保;健康服务也将越来越丰富,从特药配送到线上问诊、慢病管理。
华夏财富高级副总裁江卉表示,在“投”的智能化方面,除了有“美林投资时钟”外,华夏财富还利用自研的管理组合平台上将基金分析报告等做成自动可输出的,服务B端或C端。而在“顾”的智能化方面,华夏财富则通过系统建立为大量用户建立标签并进行分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