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将以打造“世界量子中心”为目标,坚持前沿科技突破和远景需求牵引导向,推动未来产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全流程整合,进而构筑“1+3+X”未来产业体系。
11月26日上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举行30年发展座谈会暨未来产业发展启动大会。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出席并致辞。他说,30年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沧桑巨变,书写了一部大担当的奋斗史、大跨越的成长史、大创新的创业史、大贡献的拼搏史。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勇立潮头的发展标兵、活力迸发的创新乐园、商家必争的投资福地、充满激情的奋斗沃土。
创建安徽第一个“发展特区”
在6月15日举行的合肥高新区“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上,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原书记、管委会原主任汤宝昌将一件“拓荒牛”雕塑捐赠给了合肥高新区管委会。这头“拓荒牛”,是科技部授予汤宝昌的“为国家高新区初创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奖”。退休后,汤宝昌极为珍爱这件雕塑。看着这头扬蹄向前、呈奔跑姿态的“拓荒牛”,汤宝昌常常会想起这30年来合肥高新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峥嵘岁月。
“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还都是大片的农田。很少有人会想到,30年后,这里会变成安徽创新的最前沿阵地。”汤宝昌说,合肥高新区的变迁,来自安徽人对科技创新的憧憬。“从硅谷开始,世界上涌现出很多科技园区,安徽,尤其是合肥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所以大家想,安徽也要有自己的高科技园区。”
1988年,合肥科技工业园被批准建立,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成为全省第一个“发展特区”。
20世纪90年代初,对于合肥高新区发展的方向,其实也有一些争论。汤宝昌从一开始就坚持合肥高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果在高新区,100家企业里有50家甚至60家都是传统产业,那还叫高新区吗?”1991年,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成为全省第一家经当时安徽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全省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合肥高新区。
明确了方向,合肥高新区开始大胆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特区型”管理体制。“这套管理体制包括九大政策体系,极具突破性和探索性,让合肥高新区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不少省外城市都来我们这里学习。”合肥高新区原副调研员程波回忆。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的困难,我们大胆设想并创办了合肥科技开发实验银行,这是全省第一家股份制、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机构。”有了充足的资金,合肥高新区的建设持续加快。“我们只用不到100天时间,就完成了新建区2.2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创造了合肥市政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汤宝昌说。
科技创新“沿途下蛋”
合肥高新区从一开始就积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对接。1992年,由中科大、合肥高新区等联手建设的合肥高科技广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会员制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科技产品和信息的集散地。
“这个广场虽然地理位置不在合肥高新区,但是享受合肥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所以吸引了不少中科大师生,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就是其中之一。”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存书说,为了给刘庆峰和初创中的科大讯飞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合肥高新区让他们正式入驻合肥高新区,科大讯飞就这样在合肥高新区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30年来,一代代中科大师生走进合肥高新区,在这片热土上放飞“科技报国”的梦想。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3位院士的团队分别在合肥高新区创办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成为中国量子产业高地上的“三驾马车”。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说:“2009年,我们来到合肥高新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量子科技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9年时,知道量子的人还很少,但合肥高新区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我们抱着敢于试错的心态,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无偿支持,让团队最终落户合肥高新区。”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程羽说。
如今,中科大高新校区已经迎来了首批新生,待全部建成后,中科大高新校区将与中科大先研院、量子创新院等一起,形成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创新闭环,成为安徽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合肥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我们有致力于原始创新的大科学装置,有‘沿途下蛋’的新型研发创新平台,还有大量企业研发主体和双创基地,形成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和企业的完整链条。”程羽说,合肥高新区将继续面向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打造未来科技城,进行新的储备和布局。
滚动式开发,现代产业体量迅速增大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合肥高新区建区以来不变的使命。建区之后,万燕电子、美菱空调、合肥三洋洗衣机、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等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较大的项目入驻合肥高新区。到1995年,合肥高新区企业已达395家,基本形成高新产业体系。
“从一开始合肥高新区就采用滚动式开发的方式,成熟一块,开发一块,而不是天女散花似的。”合肥高新区原调研员艾相义说。
1993年,有省领导赞扬合肥高新区:“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005年,安徽省和合肥市分别提出“工业强省”和“工业立市”战略。合肥高新区把发展战新产业、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强作为主战略,格力、大陆轮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入驻园区,合肥高新区体量迅速增大。
如今,合肥高新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家电、汽车两大传统产业,以科技服务业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即“421”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75%。
“十四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加快打造“4312”产业工程,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光伏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经济和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打造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务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大健康一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00家。
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挂牌,推出“自贸区服务专窗”“自贸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同一年,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在合肥高新区成立,成为欧美同学会在全国建设的第一个区域性创新创业创造中心……在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10大标志性建设成果中,合肥高新区有量子司南、长三角海创中心、自贸贷等3个事项入选。
刚刚发布的合肥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合肥高新区将以打造“世界量子中心”为目标,坚持前沿科技突破和远景需求牵引导向,推动未来产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全流程整合,进而构筑“1+3+X”未来产业体系。到“十四五”末,合肥高新区将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和样板区。到2035年,合肥高新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未来产业高地。(本报记者 吴长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