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造车路上技术控——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作者:杨阳腾 2025-09-19 10:12 来源:经济日报 次阅读
 
造车路上技术控——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今年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作为参会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之一,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感到“对未来充满干劲”。“这既是新发展、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他说,“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起来的。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比亚迪要更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

创新为本

走进比亚迪任何一个展厅,“技术为王、创新为本”8个字都会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比亚迪的发展理念,从建立之初贯彻至今。

在王传福看来,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的比亚迪拥有12万名研发人员,是全球范围内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之一,不断以技术实力引领科技创新。

读大学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读研究生时,专注的课题也是关于电池方面的内容。毕业后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他参与主持的“碱性二次充电镍电池”课题,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此时,王传福最想做的,就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把技术转化为产品。

1993年,王传福被派往深圳工作。当时的深圳,商贸气氛浓厚,聚集了天南海北的商人。“大哥大”、传呼机等电子通信产品开始流行。

王传福看到市场机会:一部“大哥大”的价格动辄三四万元,一块二次充电电池要卖数百元,一台设备配一块镍电池,还要备用一两块。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的提升,二次充电电池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镍电池供不应求。

当时,已有多年研究和生产经验的王传福非常清楚如何造好电池。但囿于资金,难以将国外的自动化生产模式直接引入比亚迪。通向“罗马”的道路一定不止自动化这一条,王传福想到了人才。1997年,比亚迪招聘了13名硕士研究生和6名博士生,而当时比亚迪的管理人员还不足50人,硕博占比接近50%,对一个初创企业而言,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王传福还非常重视技术投入。企业创立之初,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比亚迪的厂房是租的,办公室耗材都是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选最便宜的。王传福个人也非常节俭,但在研发投入上却十分舍得。公司赚到钱后,没有马上用来改善工作环境,而是持续投入研发,引进了先进的材料分析、产品检测等研发设备。

对人才和技术的全力投入,让比亚迪在初创期就形成了“面对问题时,用研发去破解”的独特气质。

比亚迪一方面不断引入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对电池进行全面创新;另一方面改造电池生产线,用熟练的人工赶上机器的节拍,用可控的夹具控制生产的变量,用能买到的用具改造工序标准。王传福说:“比亚迪工人以工程师的智慧和工人的勤劳,制造出品质达标且有性价比的二次充电电池。”可以说,比亚迪“半自动化+人工”的模式是当时中国制造业“低成本创新”的一个缩影。

蓄水养鱼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后,手握充足资金,希望进一步拓展IT产业的发展。2002年国庆节前,王传福在调查手机外壳业务市场时发现:国内几乎没有相关企业从事手机外壳业务,这就意味着比亚迪有很大发展空间。同年12月,王传福将零件分厂正式命名为第三事业部,开始向国内手机厂家供货,并成功打开精密结构件市场。后来,比亚迪凭借在手机外壳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内一流手机品牌制造商的重要合作伙伴。

经过两年的经验积累、产品结构整合,比亚迪的精密结构件业务不断扩展,整合了上下游业务领域。王传福说:“这种不断深入的垂直整合,既形成了比亚迪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促进了比亚迪的高速发展。”

2006年,比亚迪凭借较大的价格优势、出色的技术表现和灵活的交货模式,赢得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成为当时全球三大手机巨头的重要合作伙伴。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比亚迪的手机按键全球出货量、手机充电器出货量、手机外壳出货量均居世界前列。

王传福习惯将技术研发比喻为“养鱼”,将技术成果比喻为“鱼苗”,将市场需求比喻为“鱼塘”。比亚迪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在“技术鱼池”选择需要的“鱼苗”,并应用到产品中。正是有着极具前瞻性的企业战略,比亚迪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优势。

王传福坚信,在行业变革时,技术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每进入一个新产业,比亚迪都会努力打通核心技术。比如,通过一次次创新研发,形成一个越来越丰富的“技术鱼池”,哪怕是当下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的前沿技术,比亚迪也会全力培植,蓄水养鱼。

从踏入电子制造业的大门开始,比亚迪就不再只是一家电池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越发重要并日益凸显。事实表明,从电池到电子制造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选择。2003年,比亚迪的电子制造业务收入为1.6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不足5%;到2006年,电子制造收入已增至51.3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40%;到2022年,比亚迪电子已经在全球EMS企业(电子制造服务企业)排名中名列前茅。

王传福说,在众多电子代工企业中,比亚迪至少在三方面与众不同:一是有研发,二是有设计,三是有零部件自制能力。在外界看来,比亚迪什么都能造。当这些能力集成在一起后,比亚迪就不再是传统的代工厂商,而是一种新型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王传福赋予了“代工”不同的含义:这里有大量工程师、能工巧匠和工人的创新,流的不仅是汗水,更有智慧蕴含其中,由此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价值。

“这不仅让比亚迪可以为客户做更多的事,也让我们拥有更强的底气和更大的选择空间。”王传福说。

跨界造车

2003年,比亚迪决定进军汽车产业,在收购秦川汽车时,外界纷纷表示质疑。但王传福凭借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及自身技术积累优势,坚持收购。

“从行业趋势看,当比亚迪在电池行业做到世界领先时,应思考更远的未来。”王传福说,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标杆,其对交通、城市、居家生活方式等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在香港上市融资后,企业业务可选项很多。在作决策时,王传福首先考虑的还是技术因素,他最终把目光投向汽车。一方面,电动汽车能够有效地降低燃料消耗量;另一方面,无论是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还是驱动电池,都有较大增长潜力。

尽管当年新能源汽车不被看好,但王传福依然坚持进入这一新赛道。

王传福虽懂技术,但在做战略判断时,并不是简单从技术出发,而是从用户愿不愿意用、好不好用的角度出发。2003年,王传福提出比亚迪要做“可油可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上市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此后,他带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断探索。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2021年又发布DM-i超级混动技术,2022年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的车企。

王传福以技术眼光制定战略,坚持新能源路线不动摇,坚持技术创新理念不动摇。迄今为止,比亚迪已推出云辇、璇玑架构等颠覆性技术,2025年又发布超级e平台等技术。

“比亚迪能继续走下去,靠的就是对技术的坚持。可以说,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没有结果时,却还能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王传福说,他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但他相信,当机会到来时,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比亚迪走得比较快,规模效应已经显现。未来,比亚迪将继续秉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的出行解决方案促进交通绿色转型。”王传福说。

点赞()
上一条:武汉“饺子哥”张潇:把三餐生意做成社区“基础设施”2025-09-13
下一条:创新路上的60岁“少年”——记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2025-09-19

相关稿件

王传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01-17
王传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19-12-24
王 卫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21-12-04
侯为贵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2016-02-02
王传福:新能源汽车发展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缩影 2023-06-07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