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一个道理,今天经济较为发达或发展较快的地区,一定是过去和现在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可以说,营商环境决定了区域明天的发展。
什么是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个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作为支配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等的一种复杂的融合体,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经实施。《条例》明确指出,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具体营商环境应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市场准入、政务服务、市场主体保护和监管执法。
营商环境应该要具备七个环境:第一,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第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第三,成本适宜的产业环境;第四,系统完备的人才环境;第五,互利共赢的投资环境;第六,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现在,各城市、各省市的竞争重点已经由以前的优惠条件(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转移到了营商环境竞争。
“营商环境”一词最早来源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的“Doing Business”项目。该项目始于2002年,2003年发布了首份《营商环境报告》,最早有五套指标,现在扩展为十套指标,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第一,开办企业;第二,办理建筑许可;第三,获得电力;第四,登记财产;第五,获得信贷;第六,保护少数投资者;第七,跨境贸易;第八,缴纳税费;第九,执行合同;第十,办理破产。
现在不止世界银行,我们中国也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活动。2018年开始由发改委牵头进行了各地的营商环境评价,它的体系很大一部分参考了世界银行的指标,但各地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知道,营商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也会使GDP增长率增加0.36%。
农大的学者经过模型计算得出结论:如果中国整体营商环境改善,将会带动中国的商务和贸易成本下降20%,将会拉动中国GDP提高0.79个百分点。还有研究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77%、71%和70%。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等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也达到69%、63%和62%。这说明,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是很高的,并且都是正相关的。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有什么积极意义?
营商环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就好,这是因为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现在也开始把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第一,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良好的营商环境会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活力迸发出来,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努力生产的活力。
第二,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内生动力。近几年,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外需变动比较剧烈,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有良好的经营环境,而政府又采取很多措施支持企业,则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第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原来两位数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过去,依靠要素投入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的产品,从低端的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提升,使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第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促进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非常有利的。党的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所明确的两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已经从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过渡,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是明确了现在必须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即“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优化营商环境,要着眼整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当前,应该深入研究要素流动的一般规律,针对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企业经营所需的良好环境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对标国内外标准,研究制定详细具体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促进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发展。
第二,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规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的放彻底,该管的管到位,该服务的服务到家”,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
第三,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推进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其核心要求是便利化。关键是如何进行监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分类监管,要谨慎监管,对一些小微企业要呵护性监管,对上市公司、食品、药品、疫苗等要严管。
法治化是营造公平公正营商环境的根本保证。在营商环境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国际化是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要使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进行。
第四,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以评促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营商环境是地方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各地的主要任务。
2018年,国家发改委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22个城市开展了两批次营商环境试评价。2019年,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县级市等41个城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2020年,继续在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8个国家级新区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已经实现了对31个省市区全覆盖,全国已经累计有98个城市参与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决定地域明天的发展前景。必须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将营商环境优化落实到全社会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