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全球化学电子材料巨头将于明年在泰国建成并投产生产基地以服务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印刷线路板产业。当前,全球供应链正处于深度调整与重塑的关键时期,而东南亚制造业,尤其是泰国的汽车、光伏和电子制造业,正呈现出蓬勃兴起之势。在此背景下,众多电路板及相关电子制造企业纷纷加快在泰国的布局,或投资建厂,或扩大产能。化工公司作为电路板及电子制造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供应商之一,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供应链的布局与优化,直接关系到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和产品品质。
然而,海外建厂绝非易事,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战略安排。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分析行业趋势,研究政策法规,还要从财务预算推演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权衡自身优劣进行综合评估,谨慎地做出后续战略性决策。
为了探寻该化工巨头建厂背后的深层逻辑,挖掘其全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路径与宝贵经验,为企业界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记者特别对该公司海外项目负责人路伟进行了深入专访。在专访中,路总详细分享了此次在泰国建厂的丰富经验,深入阐述了背后的决策逻辑与执行细节。
在最初规划时,企业所面临的并非单纯的扩张机遇,而是整个行业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受全球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重构影响,部分重要客户开始在泰国建厂或扩大产能,迫使企业必须紧跟客户布局,否则将面临订单流失和响应时效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资本支出压力空前,公司必须在五千万美元的预算范围内寻求最优解,平衡投资规模与长期战略灵活性。在这一复杂背景下,规划亚太区新基地既是应对风险的被动防御,也是一次主动抢位的战略博弈。
在化工行业,传统上长期秉持自建工厂的重资产发展模式,然而在当下上述重重困境的裹挟之下,这种自建方式已然彻底失去可行性,沦为难以行进的“死胡同”。于是,路总大胆突破行业常规,率先在化工材料行业内启动OEM合作模式。代工模式在电子制造、服装加工等强调快速响应与成本控制的轻资产、快节奏行业中早已广泛应用且发展成熟,但在化工行业却鲜有先例。
路总凭借其独创的战略采购方法论,带领团队从多个维度,如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控制体系、技术创新能力、物流配送效率以及成本结构等,展开了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估征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精准分析、对潜在风险的细致评估以及对合作前景的审慎预测。过程中,路总带领团队从近十家潜在合作厂商中,开启层层筛选。经过多轮严苛的技术论证、精准的产能评估以及全面的实地考察,逐步从 9 家潜在合作厂商中筛选出 4 家优质候选企业,最终选定 1 家与企业最具协同价值的战略代工伙伴。
在代工合作伙伴确定后,落地工作成为关键环节。路总精准把握亚太市场对高性能化学品需求持续增长的新趋势,引领团队运用数据模拟推演,精心筛选出一批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计划进行本地化生产。预计这一战略决策,将会为企业筑牢持续发展的根基。
与此同时,在助力泰国代工厂建设的进程中,路总团队将成熟的战略采购方法论深度嵌入建设全流程,从工厂的生产区域布局、检测区域规划,到核心工艺材料的选用、本地生产原材料的认证规划等等,每一步都切实遵循公司品控规范,严格把控各个关键节点的布置。在确保建设品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引入前沿生产技术,预计新工厂建设成本将控制在 3千万美元以内,相较于原计划节省了四分之一的费用,推动代工厂建设高效、高质量开展。
此次,路总在业内率先开启的 “技术输出 + 本土代工” 合作模式,为企业与代工厂构筑了多赢发展格局。对企业而言,不但成功规避了大量流动资金的积压风险,还能够灵活应变未来市场起伏可能引发的财务危机,同时实现了供应链的迅速落地,大幅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率。对合作代工厂来说,此次合作不仅引入了国际化的工厂设计理念以及精细化生产工艺,更借助技术转移实现了核心制造能力的跃升,为当地产业升级注入了澎湃动力。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切实削减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力驱动了合作伙伴的技术革新,真正达成双向赋能与互利共赢的愿景,为化工行业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合作路径。
路总的这一案例深度诠释了海外扩张中产品定位、成本优化、政策适配、品质管控与模式创新的系统化平衡艺术-既依托代工方资金与本地资源降低初期投入,又通过核心技术输出确保品控标准。其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据悉,两家跨国企业正借鉴这一模式,在亚太地区筹划类似合作,通过轻量化布局加速区域供应链建设。路总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海外拓展方法,即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创新合作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
记者:姚林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