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的枸杞红了。
每年八九月是柴达木枸杞采摘季。戈壁滩上,一串串娇艳欲滴红枸杞挂满枝头,映红了采摘工人的笑脸;枸杞生产加工车间里,在强劲电能的保障下,生产线满负荷运行……
枸杞正红时,戈壁启欢歌。枸杞种植是最具柴达木特色的产业。在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下,柴达木枸杞成为戈壁滩上迸发生机与活力的“红色产业”。
产业发展,电力先行。立足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推动实施乡村电气化发展项目,加快电力在智能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方面的应用,以农业电气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和高原特色产业发展。
红彤彤的枸杞铺满地,村民在晾晒枸杞。汪晓刚 摄
可靠电 让柴达木枸杞“越来越红”
“柴达木的枸杞‘越来越红’了,品牌越来越响,我们的供电保障责任也越来越大。”9月11日,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亿林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国网海西供电公司员工邓骅馨和贺霏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基地生产动态,及时调整基地供电方案,并对种植基地的用电设备进行“义诊”。
今年,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可采摘面积2.26万公顷,预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州枸杞鲜果总产量可达17.6万吨。格尔木亿林枸杞开发有限公司是海西地区枸杞种植龙头企业,年产有机枸杞2000多吨,80%出口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在亿林种植基地采摘现场,基地负责人赵明辉穿梭忙碌。他说:“电力助农让我们种植基地与时俱进,向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发展。今年基地的有机枸杞种植又迎来了大丰收,这都离不开‘电力网格员’的悉心帮助指导,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
为了保障枸杞产业“红红火火”,今年以来,国网海西供电公司持续开展改善农村供电质量、优化农村供电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等行动,“电力网格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种植企业制定用电方案、排查隐患,并建立销号机制指导企业规范整改,安全稳定用电,及时完成了13条线路“一线一方案”编制、13条线路的差异化综合检修,累计安装分界开关30台。
种植基地采摘忙,厂区车间生产忙。在十几公里外的格尔木亿林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刚运送过来的新鲜枸杞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清洁、晾晒、烘干、色选、静电毛发分离、金属探测等一道道工序,随后销售到国内外。
“新鲜枸杞皮薄、汁多,极易烂果,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打包销售,所以我们的生产线一天都不能停电停产。”格尔木亿林枸杞开发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蒋芳说,“近期加工车间用电负荷增大,用电量增加,海西供电员工一对一、点对点指导我们开展用电设备规范自查,制定符合我们企业生产特点的服务档案,保障了生产高峰期用电可靠稳定。”
充足电 让“红色产业”提能升级
充足的电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发展壮大的保障和动力。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紧跟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助力枸杞“红色产业”提能升级,从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发,积极探索实践“政府+电力+枸杞加工企业+杞农”的合作模式,赋能枸杞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高原新兴产业。
工作人员在电气化枸杞生产线上加工枸杞。汪晓刚 摄
都兰县是海西州重要的绿洲农业发展区,也是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的主战场。诺木洪乡更是以“枸杞之乡”而美名远扬。“枸杞种植产业化,生产加工必须自动化、电气化。我们的全自动隧道式烘干机24小时运行工作,实现了自动恒温、自动排潮,而且能耗低,烘干效率高、速度快、产量大。”都兰县诺木洪枸杞烘干厂负责人郑显民说,“这多亏供电公司的‘开门接电’服务,让我们的生产一天都没有耽误。”
“助力枸杞产业发展,我们加快建设坚强农村电网,大力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农业致富项目开通了绿色通道。”国网海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邓斐杰说。在枸杞采摘前,供电部门提前做好负荷调控,安装临时变台,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枸杞深加工企业安装、检修电力线路及电气设备,推广带电作业,实施带电接火和带电消缺,保障企业正常用电,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海西州近百家枸杞企业已建成了制干、色选、包装等生产线,形成了从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和有序竞争的良性发展体系,开发出冻干枸杞、枸杞汁、枸杞籽油软胶囊、枸杞酒等系列产品,“红色产业”正向着更高效、安全、循环、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迈进。
带着高原特有的品质,柴达木枸杞红遍国内外。助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正加大农村供电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电气化,探索推进零碳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