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研学游市场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既包含国内旅游市场上的通病,也有其特殊之处。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行业规范标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优化完善,与时俱进。研学游涉及文旅、教育等多个领域,无论在规则完善还是在监管发力上,都需要多方联动、统筹协作,并明确责任和边界。只有实现规范发展,研学游才能持续热下去。
暑期到来,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从博物馆发现之旅到自然探索活动,从走进国内高校到参加海外游学,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相关产品预订火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又称研学旅行,它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研学游集合了旅游属性与教育功能,其中“游”是载体,“研”和“学”是核心,归根结底是要寓教于“游”,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让孩子们在享受旅行时光的同时获得学习体验,既培养实践能力,又激发探索欲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面对近年来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研学游经营主体加速增长。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0000多家,研学市场规模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然而,在市场火爆的同时,部分经营者资质不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价格不透明、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等种种乱象也随之产生。不少家长吐槽称,研学游“只游不学”,变成了“到此一游”。
有论者将这些乱象归因于行业规范标准的缺失,这或许并不十分准确。早在2016年12月19日,原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并于2017年5月1日起实施。文件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11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文件主要是面向教育行业,例如文件规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而前一个文件主要是面向旅游行业,例如文件规定,活动主办方为“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而并不局限于教育部门和学校。事实上,目前的研学游市场可以清晰地分成两部分,一是由学校主导的公益性活动,二是由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盈利性活动。相比通常流程完备的学校公益性活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盈利性研学游活动虽然市场发展更迅猛,但各种问题也更加凸显。
推动研学游走深走实,广大中小学校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研学内容与学校教育目标相契合,无论是合理规划研学活动,还是严格遴选合作机构,都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看到,面对研学游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学校不可能包办一切。市场发展状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研学游市场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既包含国内旅游市场上的通病,也有其特殊之处。虽然研学游行业此前已有相关规范和意见,但时隔多年,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行业规模早已今非昔比,而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也意味着行业规范标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优化完善,与时俱进,补齐规则短板。值得强调的是,研学游涉及文旅、教育等多个领域,无论在规则完善还是在监管发力上,都需要多方联动、统筹协作,并明确责任和边界。只有实现规范发展,研学游才能持续热下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