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是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相关要求,推动构建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新时期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需要将现代商贸流通作为核心功能,推动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高效畅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消费紧密衔接,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从而更好地服务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通理论,流通是产品从生产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之间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过程。广义上的流通,即“人类生产成果或生产要素流动”,可以理解为一切凝结人类劳动的有形与无形物,以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狭义上的流通,仅包括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一种伴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商流”;另一种是商品或产品实体的转移,即“物流”。
商贸流通是流通的核心功能,是对交换、商业和贸易等经济活动连续的、总体的考察,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体系,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体系包括支撑经济活动顺畅运行的所有组成部分,涵盖商贸流通主体、商贸流通客体、商贸流通载体、商贸流通方式、商贸流通环境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商贸流通主体分工更加细化,批发、零售、物流、供应链等主体不断演化;商贸流通客体构成更加多元,在生产资料、农产品、工业消费品之外,还有数据、信息等新产品;商贸流通载体设施不断完善,仓储、物流、电商平台、冷链等布局更均衡;商贸流通方式加快创新,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到电子商务、直播经济,技术创新应用加速迭代;商贸流通环境持续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内外贸一体化步伐稳步推进。总体上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呈现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等特征。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面临的空间需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挥促进消费需求扩大、提升供需适配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国内国际、提升抗风险能力等重要功能。在空间布局上,这也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产业分工细化催生商贸流通节点功能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需求的多样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导致生产商、流通组织和消费者在购销数量、时间、地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在交易中形成多个流通环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活动在空间上的结合性减弱,为服务于这些专业化流通的商流空间、物流空间、信息流空间和资金流空间的分离创造了条件。流通要素的分离使得现代商贸流通趋向分工发展,从而形成不同功能类型的流通节点。零售和批发商流的分离催生了消费集聚型和产业配套型流通节点,物流与商流的分离形成商品集散型流通节点和价格形成型流通节点。
其次,生产消费布局变化拓展商贸流通边界。伴随城市化水平提升,服务业不断扩张,迫使工业向城市外围转移,城市功能圈层开始出现分化。以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写字楼的管理)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大量布局,而原有占地规模大、容积率低、产值较低的工业、批发业、仓储物流业则逐渐向郊区布局,促进城市商贸流通在空间上的扩张。同时,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网上办公逐渐成为现实,使得原有消费、流通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对快递、前置仓、冷链等新型商贸流通设施需求不断增加。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商贸流通多中心化。在我国多支点并进的空间发展格局下,东部地区率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流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商贸流通转型发展中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立足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流通中心和消费中心,形成承东启西的商贸流通网络的重要支撑和纽带。西部地区依托农产品产地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及后发优势,通过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农产品、矿产品流通体系,提升流通效率,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需求逐步增强,中西部地区有条件形成更多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第四,现代流通方式加速城乡商贸流通融合发展。随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迅猛发展,依托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工程,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乡镇商品市场改造提升、中心村连锁直营店建设等有效构建超市进镇、连锁下乡、配送到村的乡镇市场体系。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邮政快递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县、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重点农产品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畅通了农产品进城渠道。直播电商等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
第五,市场环境优化支撑商贸流通全国统一大市场。随着我国逐步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路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竞争的做法被禁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收取不合理费用或强制设置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径也被禁止,推动社会流通总成本降低。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各种流通要素在市场机制下顺畅流动,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商业集聚,导致相邻的若干中心地能够整合为一个更高层级的中心地,实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城市间商贸流通分工协作,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区域流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优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需要依托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突出国家所需和城市所长,综合考虑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比较优势、未来潜力,结合各地生产集群、流通平台、消费需求等特点,优化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商贸流通节点的空间布局。
一是,城市规划充分反映商贸流通发展情况。支持各地将商贸流通产业布局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管理中,根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优化布局,并赋予其法律强制力。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的“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将商务主管部门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主体中,在商贸流通项目规划建设前期征求商务主管部门意见。
二是,根据城市产业分工特点分类施治。按照外贸主导型、消费集聚型、产业配套型、商品集散型等不同类型的商贸流通节点,突出差异,分类规划,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外贸主导型城市要充分考虑通道和口岸功能,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协调发展,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互联互通。消费集聚型城市应加强城乡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有效供给,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产业配套型城市应注重实现功能配套,保障公益性、微利性商贸流通设施的建设,形成合理和科学的生活配套和商业集聚,充分发挥其对整个区域的支撑功能。商品集散型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既有设施,适度完善物流仓储设施,提升商贸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三是,注重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城乡之间商贸流通协同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城市与小城镇、农村土地资源有机整合,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加强区域间联动。充分考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不同城市群、都市圈定位,注重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在各地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区域间商贸流通合作,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引导流通功能衔接、优势互补,逐步完善全国统一、高效畅通的商贸流通网络。
四是,促进商贸流通设施合理配置。强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一要优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对商贸流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二要优先保障公益性、微利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持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快递设施,以及服务大型城市的仓储配送中心等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三要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应急保供的重要作用,加强国家重要商品储备库、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战略储备设施用地及建设,完善商品应急保障网络。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