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地王争锋往事,曾是房价上涨冲锋号,今辉煌难复

作者:李逗 2021-06-21 18:55 来源:AI财经社 次阅读
 
地王争锋往事,曾是房价上涨冲锋号,今辉煌难复

2003年12月8日,北京国际饭店二层750平方米的会议大厅里座无虚席。这是北京市第一次大宗国有土地拍卖现场,被摆在拍卖货架上的是底价4.3亿元的大兴黄村地块,它将是极具标志性的“世纪第一拍”。

开场前,会议厅里的气氛有些紧张,拍卖师提醒说,“各位不论是举牌还是喊出来,只要给钱,怎么都行。”拍卖现场瞬间热闹起来。


微信截图_20210621191108.png

图/视觉中国


拍卖开始后,竞拍者不断举牌,竞拍价格从底价4.3亿元很快追涨到6亿元,随后又突破了8亿元。竞拍价格大大超过起拍价,拍卖师再次提醒,称大兴区陆续还有地块推出,但这并未浇灭房企的竞拍热情。经过长达49分钟的拍卖拉锯后,这个“地王”最终由当时势头正旺的黑马房企顺驰中国,以9.05亿元的天价拿下了,溢价率达到了110.5%。


微信截图_20210621185000.png

图/视觉中国


这个价格让当时的大兴区土管局副局长惊呼,“拍卖出人意料。”但当时的顺驰董事长孙宏斌却不以为然:“顺驰更看重的是进入北京这个市场,价格是次要的。”事后,举牌的顺驰北京公司副总陶琴更是直言,“我们的心理价位比成交价还要高。”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2004年之前,土地交易主要靠沿袭了数十年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2004年“831”大限以后,土地被真正摆在了招拍挂的货架上,协议出让制度被彻底禁止,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真正的市场化。

从那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房企们坐在“城市化进程”这座高速列车上激流勇进,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对房企而言,拿地太过容易,赚钱更是不难。他们尽情地享受地价上涨带来的财富盛宴,在数轮调控周期里,灵活把握规律,赌对了时运。他们乐于和风险做交易。多数开发商还没有真正尝到调控政策带来的苦涩。

但这样的岁月,如今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

“地王”效应

地价,往往暗示着房价的走势。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地王,一度是房价冲击高峰的冲锋号角。

纵观过去20年,房价大幅上涨的现象曾出现在2009年、2013年和2016年前后,地王也几乎最密集地诞生于此。

人们依稀记得,历经了2008年一整年的低迷期,直到2009年年中,土地市场才有回暖的迹象。先是在当年5月,富力地产以10.22亿元斩获了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块,平均楼面地价1.5万元/平方米,也成为这一年的首块地王。绿地集团则以12亿元摘得上海年内最贵地块,平均楼面地价也在1.2万元/平方米。

但更大的疯狂还在酝酿。仅仅一个月后,在北京,一家自称为“小公司”的企业中化方兴,打败了财大气粗的两大老牌开发商SOHO中国和保利地产,以40.6亿元拿下了广渠路15号地。就连潘石屹也感慨,“虽然心里憋得慌,但报价已经偏离财务测算太多,最终只能放弃。”在后来对媒体的采访中,他还暗戳戳地表示,这家有着国资背景的地产新手“不会算账”。

当时一个月时间内,北京接连出现两块地王,在许多业内人看来就已经是一个信号。果不其然,2009年,全国70城新房价格上涨了9.1%,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国各大城市,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一轮房价上涨的疯狂。

历史在轮回转动,地王的神话也在不断刷新。

2013年初,泰禾耗资49亿元,连续拿下北京朝阳和通州4大块地,刷新通州地王的价格。随后,中粮地产又以4.4万元/平方米的楼面高价,拿下朝阳区的孙河地块,创造新的地王。

就连一直声称不拿地王的万科,也按奈不住在年内多次出手,拿下重庆江北、广州荔湾、上海浦东多个区域地王。在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人们将2013年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地王年”,不仅是地王数量达到历年土地出让之最,与此同时,这些地价的上涨速度之快完全冲破了市场此前的想象。

但业内唯一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地王元年还是2016年。

2016年8月17日,上海楼市回暖的春风,吹得房企们信心满怀。这一天,是上海静安中兴社区一幅住宅地块市场挂牌的日子,作为上海近十年来首次出让的内环土地,静安地块引来了18家竞拍者的围抢。

毫无意外,静安地块的单价不断冲新高,但它的成交单价,还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静安地块最终以14.3万元/平方米的单价,登上了全国“单价”地王。竞得这个地块的,是一家彼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闽系房企——融信。

土地市场传来的热浪,很快便接踵而至。就在融信刷新单价地王的12天后,另一个房价高地深圳,也很快诞生了一个全国“总价”地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地块,由招商蛇口和华侨城以310亿元获得。

这一年,各地的“地王”开始不断涌现。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3年的低谷期后,开始有了向上抬头的迹象。

有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一共诞生了350个“地王”,造就了房地产史上最多的“地王”之年。在此之前,各地还未出台限价政策,价高者得,是土地市场的竞拍规律。而由此创造的土地单价和总价之高,令人咋舌。

过往20余年房地产历史中,地王的价格不断走高,由此造就的财富神话更是屡见不鲜。与地王一同刷新的,是地产大佬们的财富值。譬如从廊坊党校门口走出来的王文学,大量囤地的“李超人(李嘉诚)”,当然也少不了创造了不少地王纪录的孙宏斌。

21年前,王文学曾为装修业务欠的一屁股债犯愁,但颇有政治觉悟的他,烧毁了装修合同,声明不再和政府讨要欠款,正是这个举动,让王文学顺利拿下了党校门口的一块地,闯入了地产行业,趟出了一条产业地产之路,他也因此数次登上富豪榜榜单。

20余年房地产历史,最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亚洲首富李嘉诚。他曾被内地各土地市场视为“座上宾”,低价拿下一二线城市大量的黄金地段,成为内地“大地主”。多年后,那些动辄数百亿的地价攀升,创造了无数个囤地传奇,壮大了李嘉诚的财富版图。

时代的机遇里,似乎总是偏爱冒险者。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里,孙宏斌的人生大起大落。2003年,他创办的顺驰,一朝分崩离析。多年后,他又重新把地王放在了融创的赌桌上。

201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尚不明朗,融创接连拿下北京农展馆、亦庄和天津南开区天拖地块三宗“地王”项目,质疑孙宏斌“玩火”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时间证明了地王的价值。也正是2010–2014那几年,融创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迅速跻身一线阵营。

“地王”的另一面

一块土地有时就能决定企业的生死,何况是威力更强的地王。在许多地王带来的造富神话背后,也有为赌局付出的惨重代价。

地产行业最被外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顺驰的故事。2003年拿下大兴黄村地王时,顺驰还处于扩张期,它一连在全国各地拿下多宗土地,一副叫板万科的态势。只是变化发生得太快。2005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顺驰销售受阻,资金链紧绷。两年之后,曾经叫板万科的顺驰,轰然倒下,低价落入了香港路劲基建的口袋,孙宏斌遭遇了他在地产生涯中的第一个“滑铁卢”。

这是被载入中国房地产史的一个重要案例。当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大势下的第一场楼市调控,来得迅捷而猛烈。意气风发的顺驰,以及众多参与“地王”狂欢的企业翻车。一场调控过后,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地王”项目,陷入多年沉寂,一些公司不得不被迫卖地、卖项目、卖股权,甚至是破产倒闭。

调控威力初显的年代里,鲜少有人想到,“过热—调控—降温—恢复—过热”,将成为未来近20年楼市运行的循环主基调。一些房企大胆摸索着调控周期,低买高卖,名噪一时,但更多的企业,在这场赌局中,无声地倒下。

在此后多年的几轮地王热后,总会伴随着调控政策的收紧,紧接着再循环。例如2010年也同样出台了“新国十条”,外界解读这是为遏制房价上涨下了“猛药”。的确,在政策刚刚推出的第一个月,全国楼市波动,成交量锐减。此后半年内,新国十条的升级版——“新五条”就来了,次年一月,“新国八条”继续加码调控。

层层趋严的调控态势,打得市场措手不及。多个地王地块身陷囹圄,更有企业被地王拖累。作为当时的北京霸主远洋地产,在这轮调控之前,它刚刚志得意满地以40.8亿元拿下北京望京1号地块,创造了北京单价地王。来不及大摆庆功宴,远洋就感受到了调控压顶的压力,2011年下半年,远洋的资金情况开始紧张。此后两年间,远洋的业绩更是大受影响,逐渐掉队。

过去十余年间,每一轮政策调控,总是会有激进的企业遭遇相似的境况。但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2016年末之后,调控如暴风骤雨般袭来,这次调控时间之长,力度之大,超乎以往任何时期,波及的企业面更是历史之最。

曾经火热的“地王”,立刻成为房企眼中的烫手山芋。

资金压力之下,房企转让“地王”的现象越来越多。譬如,2015年9月,华侨城、华润、招商曾以83.4亿元联合夺下北京丰台“地王”。但很快,又以地价“超出授权价格”为由退出。一年后,华侨城因无力操盘,分两次将项目出售给泰禾。

2016年12月,融信将上海静安“地王”49%的股权出售给万科。当时,有媒体测算,如果再算上建造成本、税费、银行贷款利息等费用,中兴路项目基本需要卖到16万元/平方米方可实现盈利。但四年之后,由于遇到限价政策影响,静安地块最终只能以13万元/平方米价格入市,换取现金流回转。

同样的,于2016年-2017年拿了不少地王项目的金茂,也正在被“地王”项目所累。根据2020年业绩预告,中国金茂净利润同比下滑40%至50%。

“地王”的光环成为房企不可承受之重。那些曾经以拿地王为傲的企业,2016年以后,却大多视地王为埋藏在靓丽业绩背后的“定时炸弹”。

行情变了

如今,那些依旧坐在赌桌上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房企拿地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2020年9月,“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即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大于1倍,踩线者将被限制融资),悬在了每一个房企的头上,这将直接决定它们的融资通道。

2021年新年伊始,自然资源部要求全国多个重要城市实行“集中供地”,一年最多进行三次土地供应。随后两个月,各地频繁出台“补丁”政策,西安和成都更是要求“三道红线”超标者禁止拿地。

几天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再次提及,一些地方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倾向严重。实际上,此话也在向房地产市场释放信号,地产行业的金融融资环境变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事关生存的风暴,正在搅动着这个不平静的市场。

房企深知,过去二十多年来,躺在土地簿上赚钱的好日子,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资本杠杆和政策红利。

前者支撑了以碧桂园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向银行借贷、大量拿地、建成住宅、快速销售、现金回流,周而复始。后者则成就了一批因棚户改造而崛起的三四线房企。

从2018年开始,资本杠杆和政策红利被双双锁死,变化来得极快。到了2021年,金融行业去杠杆大背景下,房贷利率不断提升,也锁死了大水向楼市漫灌的可能。

这也意味着,没有了政策红利和金融红利后,房企们的生存环境,不再那么滋润,低利润率成为行业常态。拿地这一动作本身也开始陷入一场“囚徒困境”——拿地不赚钱,不拿地就没钱可赚。


微信截图_20210621191128.png

图/视觉中国


靠“赌房价大幅上涨”获利的逻辑,再也行不通了。房企拿地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算术题,不仅要考虑方案、场景的落地,还要考验运营和服务能力。拿地的游戏规则上升了一大台阶。

一些房企开始表现出少有的谨慎。比如,过去三年一直蝉联北京销冠的中海地产,在年中这场北京土拍活动中出手18次,最终却一无所获,一路“陪跑”。

而另一位“杭州一哥”滨江地产老板戚金兴,也曾因利润空间过窄,一语道出了房企们内心的苦涩,“5块地,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尽管万科也在积极进行生产资料的储备,但今年以来,其始终未在北京、广州、深圳落下一子。

今年5月,北京开启首轮集中供地现场,上百家房企竞逐北京,万科报名了16块土地,最终却一块未拿下。据现场房企投资人士观察,那次拍地,万科虽然报了许多地块,“但没举几次手。”

对于本就不推崇拿地王的万科而言,在当下这个市场行情之下,拿地策略显得更加保守。这也是当前三条红线新规之下大部分房企的想法:宁可拿的偏一点,少一点,也绝对不出头。

“两集中”政策带来的房企分化,已然显现。据中指院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拿地排行榜前10阵营企业和前11-30阵营企业,权益金额占比均出现显著上升,分别上升13.7%和14.1%。但前31-50阵营企业在招拍挂市场更倾向于合作拿地,权益金额下降了4.5%。

竞争更激烈了

行业下行压力加大,房企开始转向城市更新、合作开发、产业勾地等领域。城市更新,正在成为房企厮杀的一片“红海”。

一些典型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上演。2021年5月11日,广州黄埔区红山街双沙社区热闹异常。这一天,是旧村改造项目确定合作企业表决结果公示的日子。按照最初的设想,最早深度介入该项目的合景泰富,将成为双沙村旧改合作企业。但在这之前,一场戏剧性的冲突事件,却毫无预警地上演了。

就在项目公开挂牌之前,双沙社区项目,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万科,一度引发双方冲突。据媒体报道,有传言称万科曾经“携武器进村图谋不轨”,而当地村民亦有被激怒,公开表态“双沙不欢迎万科”。

万科事后声明这是不实传言,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房企在城市更新领域面临的白热化竞争。

在这之前,城市更新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一条潜规则,不去碰别人碰过的“奶酪”。但在水深火热的旧改市场里,半路杀出来的“万科”,让很多人都明白,旧改江湖的玩法,要比公开市场复杂得多。

实际上,融创中国、万科等公司把城市更新作为在一线城市拓展土地的重要手段,同时包括世茂、绿城中国在内的房企则在近年成立专职部门,布局城市更新业务。据中指院统计,当前,大部分百强房企都已直接或间接涉足城市更新领域,而头部房企基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涉足城市更新的比例更高。

房企转型的突围,不仅仅是城市更新领域,也出现了商业地产、物业服务等领域。以往偏向住宅的房企,也不得不经历转型的阵痛,从过去的一锤子土地买卖,转而向商业地产的精细化运营要业绩。

就连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业绩会上都感叹,行业挣钱不容易了,不能再依靠土地红利、金融红利赚钱了。从“挣快钱”到“挣老实钱”,这是房企们都在面对的现实。

旭辉控股总裁林峰表示,2019年公司多元化拿地占所有拿地总额的33%,今年计划把这个占比提高到50%。也正是在那一年,广州旭辉城市更新公司正式成立。2020年,旭辉新增的1310万平方米土储中,通过一级开发、商业勾地、收并购等渠道新增的土储占比达到了51%,远高于2019年的33%。而就在两年前,旭辉控股8成以上土储都来自公开土地市场拍卖。

中骏集团则希望通过“地产+商业”双轮驱动模式,尽可能勾地获得土地。据新城控股内部测算,预测2025年全国8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还将开业1500座商业地产,这些购物中心的需求将成为公司的商业机会,支撑公司核心商业模式。

但无论对策如何,“拿地”本身都不再如过去那般意气风发。当拿地成为新的生死考验,一场新的博弈,正在席卷而来。


点赞()
上一条:前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0534亿元 同比增长52.4%2021-06-16
下一条:大规模并购增多 房地产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2021-07-07

相关稿件

美国几乎每个地方的房价都在上涨为哪般? 2021-04-12
稳投资再加力 新一轮重大项目冲锋号吹响 2021-07-22
加拿大各地新建住房价格继续上涨 2021-09-22
首尔为何人口降房价涨 2021-05-12
楼市调控成效: 多地房价稳定 刚需理性“上车” 2021-04-0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