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6万人围观的砍价活动,把拥有8亿用户的拼多多送上了热搜:近日某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发起拼多多“砍一刀”免费领手机活动,将砍价链接转发至多个QQ群,吸引了6万多人围观。但2小时直播结束,砍价依然未能成功。很快,嘲讽拼多多“骗子”的声音四起。
热搜没有说的是,直播结束后,砍价链接依然有效,还有QQ用户在帮主播砍价,又过了约2个小时砍价成功,当晚主播已兑换了手机。另据了解,6万网友中,实际出手砍价的2000多人,抛去“羊毛党”等无效砍价,帮助主播有效砍价的仅有数百人。所以,“六万人砍价不成功”的热搜与事实有出入,实际上是数百人用约4个小时“砍”到了一部价值2000多元的手机。
事实与舆情之间的反差,提出了企业如何面对大V们的摄像头,以及摄像头如何监督企业这一新课题。新媒体时代,摄像头监督时刻在线。有些大V粉丝量可达百万、千万,不管他们是为了流量还是追求正义,其爆料客观上使得企业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聚光灯下检验。表现好的企业可以收获赞美,表现差的却可能引发舆情。
然而,平台的经营行为和服务水平有时却经不起检验。就拿促销来说,不管是拉用户砍价领免费商品,还是各种凑10单免一单、集福字分红包,实质上都是平台以补贴换流量。用户也很清楚互联网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参与活动时,就做好了要付出时间、流量、人脉等代价的准备。只要有言在先,哪怕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消费者也不会抱怨。
问题在于,平台既要吸引用户又要控制成本,往往选择模糊处理,只强调有好处拿,却不明示概率几何,造成消费者预期落空。中消协曾经发布消费提示,指出电商促销水分多,有消费者在某平台抢到了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有的平台优惠活动可能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隐形门槛,让消费者的知情权打了折扣。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行业规则、贴合法律规定、尊重消费者诉求。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经营者在有奖销售前,应当明确公布奖项种类、参与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价格、奖品数量或者中奖概率等信息。降价促销时,则需要以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基准。这一规定已实施近两年,种种不规范现象却依然存在,影响着消费体验。
拼多多这次上热搜给所有商家提了一个醒:合规经营必须常态化,没准下一次还有主播开着摄像头来体验。想过这一关,只有进一步完善活动流程和规则,优化活动指引,提升活动体验,服务好每一位用户。
近些年,越来越多新闻来自大V爆料,或者由他们转发的一般爆料发酵。这些爆料大多数促进了行业整改,也有少数变成了无厘头闹剧。大V们兼具消费者和自媒体角色,积极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倒逼平台和经营者诚信经营。要认识到,影响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大V们行使监督权时,更加有必要以事实为依据引导合理质疑、提供有价值的理性分析,共促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格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