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关于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通知》所部署的一系列试点任务,正是为了帮助企业走出原有的“一亩三分地”,通过“买全球、卖全球”把生意做得更大,而企业在向高标准看齐的同时,也可以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才能有所作为。今年以来,“助企纾困”无疑是个热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救急”企业,同时强化制度供给,着眼长远的政策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从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制度体系、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完善保障措施4个方面提出了15条工作举措。日前,商务部等14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划了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未来3年的发展蓝图。可以说,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将进入提速阶段。
说起内外贸一体化,父辈记忆中“出口转内销的抢手货”曾是个鲜活的注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演进,从我国自身来说,无论是政府政策倾斜,还是市场主体选择,都在朝着内外贸一体化的方向努力着。近年来,我国内外贸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4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9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内外贸一体化仍然存在短板,一体化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内外贸融合发展不够顺畅,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比如有些时候,由于国外国内有不同的标准,同一家企业在不同车间里生产的同一款产品便会有所不同,外销商品和内销商品的质量也会有明显差异,这成为了内外贸市场被割裂的一大因素。
为此,就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做到“内外无别”。应当看到,无论是“清理纠正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不公平做法和隐性壁垒”,还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开展国内国际标准比对”,抑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行业、分类别推进实施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通知》所部署的一系列试点任务,正是为了帮助企业走出原有的“一亩三分地”,通过“买全球、卖全球”把生意做得更大,而企业在向高标准看齐的同时,也可以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大生产循环的各个环节,并不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试点地区应准确把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对本地的产业发展、流通渠道、市场需求等要有整体性的把握。比如,目前国外订单流失对部分外贸企业的正常经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冲击,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畅通内销渠道、开拓国内市场。短期来看,这能够使企业弥补一部分海外订单损失,稳定生产经营;中长期来看,这也为企业进一步转型发展提供了空间。
这年头,都爱讲融合发展。通过高效运行,把内外贸链条上的每一环紧紧“扣”起来,用足“外力”、练好”内功”,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也就更有底气。(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