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德勤发布报告探讨企业未来十年脱碳进程

作者:吴洁 2021-08-17 11:1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次阅读
 
德勤发布报告探讨企业未来十年脱碳进程

全球能源结构正逐步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各公私机构正竭力使经济“脱碳”。能源转型或“绿色新政”势头强劲,新兴生态系统及技术层出不穷。这些趋势有助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新的能源载体、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和开辟碳及其他副产品新市场。与此同时,加速电气化进程、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规模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普遍采用的诸多举措均面临不同寻常的挑战。能源与资源(E&R)行业的许多参与者宣布了其碳中和的计划。长期目标已明确清晰,对于E&R 企业而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挑战是在不久将面对的2030 年中期目标。众多企业正设法弄清其宣布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在未来几年内会对其市场估值、企业运营、员工及市场产生哪些实质性影响。

  鉴于此,德勤发布了《迈向2030脱碳之路 ——志存高远 聚新合力 重构能源未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探讨E&R行业某些特定领域,如化学品、石油与天然气、矿业及金属和电力、公共设施及可再生能源中的企业如何在未来十年加速脱碳进程并于2030 年前有效地实现中期目标。

  报告指出,纵观全球各国家及各行业均产生脱碳的诉求,并已经形成经济脱碳的重要驱动因素。首先,在全球范围内,支持气候行动的呼声高涨。2019年,出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抗议活动——数百万人涌上街头,要求政府立即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以减少污染。

  大约185个国家发生了此类活动,抗议者向政府和企业施压,要求解决迫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所罗门群岛海平面上升、南非有毒废弃物、印度空气污染与塑料废物以及澳大利亚煤炭开采扩张等。报告认为,政策制定者最终会跟随大众所关注的问题。

  报告中提到,全球各地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罢工活动和游行表明,企业员工、客户均非常重视减排问题。公众迫切希望政府对气候变化采取行 动,因此,在制定减排目标及相关绿色法律方面,当前许多政府已势在必行。

  譬如,欧盟目标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实现温室气体(GHG)净零排放的经济体是《欧洲绿色协议》的核心所在,也与《巴黎协定》下欧盟对全球气候行动的承诺相一致。此外,中国也宣布碳减排目标: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完成《巴黎协定》目标。中国的近期目标是降低碳排放强度,即减少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量。继2017年和2018年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量分别下降了5.1%和4%后,当前中国正向碳减排目标不断迈进。

  除制定减排目标外,部分政府机构还采用碳定价机制来加速其目标进程。现今,全球已有40多个政府机构采取了某种形式的碳定价机制,这些形式包括对化石燃料直接征税以及“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迄今,这些计划产生的结果喜忧参半:某些计划大获成功;而在能源客户无法承担相关附加成本的情况下某些则无法有效实施且成本昂贵。有鉴于此,有些政府机构可能选择精妙的方法对碳排放间接征税,这些方法包括制定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能效管理要求、排放规定及碳补偿定价等。

  报告中还提到,技术成本的大幅下降也推动E&R企业实施脱碳策略。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报道,电池组的平均市场价格从2010年的1,100美元/千瓦时暴跌至2019年的156美元/千瓦时,实际降幅达86%。据BNEF预 测,2023年,电池组价格有望降至100美元/千瓦时,从而有力推动全球经济电气化进程。此外,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驱动型能源管理及交易平台的发展也有助于确保传统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价值链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

  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转型主要由电力和公共设施(包括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机构主导。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委托Point380(一家专业的数据分析公司)开展的一项分析显示,自2015年起,全球主要电力和公共设施企业的排放量大幅下降。

  基于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某些电力和公共设施企业在未获得监管机构进一步激励举措的情况下,自发的对自己设置了更高的目标。譬如,意大利跨国电力公司——Enel,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这远远早于众多企业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Enel正实施宏大的全球投资计划,力求扩展其可再生能源发电组合。

  部分矿业及金属行业企业已着手推动其业务电气化,并针对冶炼和煅烧等高耗能型工艺与行业协会及其他团体携手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必和必拓(BHP)于2019年7月宣布了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资计划,即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向减排技术投入4亿美元。力拓集团(Rio Tinto)也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10亿美元用于气候变化相关项目。

  一般来说,石油、天然气和化工行业相关企业的业务转型较为缓慢,因其核心业务模式非常依赖碳氢化合物的生产和加工。尽管如此,部分企业仍在抓住机遇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转型,还包括其产品或服务。壳牌(Shell)、雷普索尔(Repsol)、Equinor、道达尔(Total)和英国石油公司(bp)已制定出初步投资计划,以期实现其业务多样化,并且设定了长期能源强度目标来减少碳排放。这些计划包括向太阳能、风能、氢气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投资,以及拓展电池组、电力平衡技术等辅助型低碳业务。

  为实现跨行业的目的,石油巨头大规模的承诺可能会改变E&R行业的游戏规则。例如,英国石油公司拟在10年内将其年度低碳投资增加10倍,至每年约50亿美元。该项投资预计会涉足多种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以及氢能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的早期市场地位。道达尔宣布了其成为可再生能源国际领军企业的计划,并为实现该目标已投入大量资金。目前,道达尔将其资本支出10%以上用于低碳电力,并计划在2030 年前(甚至更早)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0%。

  一些跨国化工企业制定了以可持续性为核心的转型战略。如杜邦(DuPont)做出以下承诺:打造循环经济下的商业模式;100%依据可持续性标准(包括绿色化学原理)下生产产品、设计工艺;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30年前减少30%,其中涉及实现6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欲重塑自身的企业不仅仅局限于全球各大企业巨头。譬 如,西方石油(Occidental)——一家综合性能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化学品经营及低碳业务,近期宣布了其雄心壮志的目标,即通过使用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开发二氧化碳其他经济应用方法来完全实现碳中和。

  报告还指出,虽然有些国家和企业已经在碳减排方面取得进展,但是距离达到碳中的目标仍然有巨大差距。报告认为,以下四大E&R领域企业需要考虑不同脱碳战略,以实现自身的脱碳目标:

  化学品:企业应聚焦提高化学品及材料生产相关资源与能源效率,使用可持续废弃物或生物原料,避免生产原生材料。

  石油与天然气:企业可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包括多元化发展其他形式的能源及支持技术,将范围3的碳排放(产品价值链活动产生的间接碳排放)转变为商机等,以令投资者满意及保持在能源转型期间的运营活力。

  电力、公共设施及可再生能源:企业在脱碳方面需具备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并从数据中获取洞察。企业可着手于价值链三个主要环节(零售电力、电网输配及发电)中采用高级分析及情景建模。

  矿业及金属:矿业脱碳的棘手之处在于处理价值链排放,这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运用生态系统思维方式。具体而言,各企业可就现有的合作伙伴关系、现行的试验以及制定的解决方案设定目标。

  脱碳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对于追求脱碳目标的企业而言,需要转变运营方式:获取、使用、消耗及审视能源和原材料的方式,以及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方式。此外,还需要投资方和政府作出重大的财务承诺。同时,能源转型亦会对各E&R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各领域之间合并、 融合的方式产生广泛影响。

  德勤中国能源、资源及工业行业主管合伙人郭晓波表示:“能源转型是以长期趋势为基础,这有助于抵御当前的经济波动。能源转型或‘绿色新政’势头强劲,新兴生态系统及技术也不断涌现。这些趋势有助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新的能源载体、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和开辟碳及其他副产品新市场,日益推动形成循环经济。”

  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谢安指出:“脱碳将能为业界带来转型的契机。对于追求脱碳目标的企业而言,他们需要转变运营方式,包括获取、使用、消耗及审视能源和原材料的方式,以及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方式。此外,还需要投资者和政府在财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能源转型亦会对各E&R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各领域之间合并、融合的方式产生广泛影响。”

  报告认为,到2030年,许多企业可能不再考虑如何处理二氧化碳及其他废弃物,而是将其所有产物(包括排放物、副产品和最终产品)均视为可交易的用于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因此,有可能形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而那些长期被排放或废弃的高成本有害物质可能成为企业想要购买的产品。由此,可形成一个更加清洁、循环的全新经济模式。


点赞()
上一条:通信业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行动2021-08-17
下一条:麦肯锡:碳中和与采购:企业领航,势在必行2021-08-18

相关稿件

德勤报告:财富管理成银行竞争客户的主要手段 2021-10-08
德勤中国副总裁杨莹:碳中和目标下,企业最大的挑战是量化问题 2021-04-20
德媒:欧盟开启“数字十年“ 欲减少对中美依赖 2021-03-12
江立勤:省市地方国有平台的高质量发展 2021-01-17
麦肯锡:五大新趋势将塑造中国的消费增长 2021-11-12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