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以“优化营商环境促创新,政企聚力‘十四五’开新局”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第八次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峰会暨2020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布仪式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会议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企业家,各位朋友:
祝贺由中国企业报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论坛要我做个发言。近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想就工业经济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谈些体会,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要保持工业、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基本稳定
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我国工业攻坚克难为防控抗击疫情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在疫后工业率先恢复带动了经济复苏。
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降低8.4%,GDP受拖累为-6.8%。二季度复工复产艰难推进,工业增长4.4%,带动当季GDP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幅5.8%,拉动当季GDP同比增幅到4.9%,前三季度累计工业增幅1.2%,带动GDP同比增长0.7%。1-11月份我国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1月当月为7%。工业仍保持强劲恢复,将继续拉动GDP正增长。我国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事实证明工业对国计民生仍然发挥着支撑带动作用和保障作用。
五中全会《建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四化”协调发展,同步实现,工业化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但在前些年出现了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的现象,要高度重视。
如图所示,2006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是42%,高峰后一路下降,2016年降为32.9%,一年降一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期由32.5%降到28.5%。2016年后降幅趋缓,2019年分别为32%和27.7%,2020年预测稳中略升。数据显示,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与全国的轨迹相近。这里做个说明,二产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约占85%,工业中制造业约占87%,要分清不同的含义。
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推进“重振制造业”、“再工业化”,2016年美国制造业占GDP11.6%,日本是20.7%,德国是20.8%,韩国27.6%。我国目前制造业占GDP27.7%与韩国相当,但人均GDP只有韩国1/3,应引起高度警觉。五中全会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实践证明我国国民经济仍要靠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一起拉动。要坚定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避免和纠正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和边缘化的现象。
二、工业经济要加快构建、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规律,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是正道。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要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改革初期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带动了经济发展。2006年外贸依存度高达64.2%,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我国调整战略扩大内需为主,经逐渐调整,到2019年外贸依存度降至31.8%。当今发达国家为20-25%,我国仍有调整余地。
我国工业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在疫情期间更加突显。一些关键装备从整机到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还需要大量进口,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海和汽车发动机、智能仪器仪表、医药及医疗器械等行业尤为突出,如高端芯片90%依赖进口。同时一些行业出口量大,如手机64%、彩电46%、服装纺织品38%依赖出口。受疫情冲击国际经济萎缩,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更大。美国视我国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将会长期遏制打压我国发展。此外疫后各国也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大了本地化和区域化。因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全可行。我国市场规模超大、潜力巨大。我国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年达4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正常情况下年增率8-10%。我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0733元,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升,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成长性好。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仍处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常住人口占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4.4%,持续发展有巨大空间。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双边、多边合作、区域合作。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超级的制造配套能力可提供充足的供给,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开放的市场具有强劲的吸引力。2020年下半年以来进出口和吸引外资逆势上扬就是有力的证明。近日我国参加并促成了东盟10+5RCEP,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十分明显。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多种有效途径。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强链、补链、扩链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有序发展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基建和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都市圈建设等。同时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提升进出口贸易和投资合作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成果转化,提升工业自主可控能力
遵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应对美国等外部势力封锁打压,更要抓紧时间窗口通过创新和转化,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缺,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首先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23%不算低,与美国的2.79%、北欧的3%、日本和德国3.4%、韩国4.5%还有差距,但绝对量2.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问题是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只有5.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5-20%,也低于俄罗斯的15%。五中全会《建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已部署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二是抓好重大科技攻关。第一轮(2006-2020)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取得重大突破,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一系列前沿领域,新一轮重大科技专项正在推进。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目前已组建了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将达到45个,基本覆盖了主要工业行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先进专业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技术经济水平。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有不同版本,最多为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商业化,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要坚持“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政策,更多用市场化的途径推进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带头在企业实施成果产业化。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1.35%,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的70%。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靠企业自身,还要产学研用相结合。要把产业基础再造落实到行业、企业,因企施策,开展以智能、绿色、优质为中心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并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积极开展创建“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领航领军企业”行动,形成行业创新体系。
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业要有责任担当
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灾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行动。我国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联合国《巴黎协定》,习主席2015年底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我国到2030年并力争提前CO2排量达峰的目标。这些年,已做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取得了成效。据统计,到2019年我国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已降低48%,非化石能源占比已达到15.3%。2020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2015年我国对世界的承诺又加大了力度,即2030年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60-65%提高到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0%提升到25%左右,森林积蓄量增加45亿立方米提高到60亿立方米。2020年9月习主席在75届联大视频会上又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五中全会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八项任务,第八项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半年之内,总书记强调了四次,密度之大、力度之强、任务之具体前所未有。
我们要深刻理解,迅速贯彻落实。建议在十四五规划和明年工作中做具体的安排,要有指标、有措施、有责任,要分解落实,评价考核。据统计,目前全球年排放CO2计331亿吨,我国超过100亿吨,占30%,而且测算年增1.75%,形势严峻。工业是CO2的主要排放源,更要有责任担当。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要控减煤炭用量,发展水能、风能、光能、核能、生物能以及“无碳绿氢”;研发CO2的捕集、封存和转化利用;加快建设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展国际合作;持续深入节能减排治污,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要逐项落实。还要特别重视和支持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增加森林畜积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