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马建堂: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成绩单”看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作者:中企君 2018-12-28 17:4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次阅读
 
马建堂: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成绩单”看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74.jpg


  2018年12月28日,以“优化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布暨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在会上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起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的内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了再工业化的战略,“再工业化”战略实施情况如何,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对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0年,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胜负手”之一就是推动经济再工业化。十年历程的总体表现是雄心很高、略有起色、效果不彰、难议大事。

  首先看美国的情况,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去工业化的历程,到现在已经历时半个世纪。1953年,美国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最高点,到1986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进入本世纪以后,美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在19%左右。2008年危机以后,美国制造业经历了两年的负增长,随后提出了“制造业回归”、“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趋势。以2008年危机为界,前十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危机以后,从2008年到201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4%再降至17.6%,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从工业增长速度看,2010年到2011年,制造业年均比重仍然以0.1的比重在下降。从就业数量看,2000年到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减少了500个人,此后随着政策实施有所回升,每年增加22万人,前年工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但只比最低点增加了130多万。美国政府号召制造业回归,总体来讲,制造业回流的空间趋势没有发生。2010年到2014年,美国回流的企业只有几百家,有两三万家企业在海外,回流企业数相对海外企业的数量微不足道。

  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去工业化的时间很长,1990到2008年英国工业占GDP的比重降到14.8%,危机以后英国政府力图改变正金融、轻制造的概念,实施制造业轻战略,英国企业的税率在欧洲是最低的,劳动力市场也比较灵活,所以它的制造业衰弱的趋势有所缓解。这条红线就是英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危机以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是比较平缓的。

  1971年到2008年,法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从四分之一左右跌到了14.3%,危机以后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中国的政策,实施《法国新产业政策》,工业的占比在2017年仍然下降到10.7%。

  德国是工业强国、制造业大国。德国的工业比重相对其它欧美国家是比较高的,1991年为30.9%,此后的20年一直缓慢下降。2002年降到不到四分之一,但是2002年到2007年间有所上升,这个上升的势头被2008年金融危机打断了。危机以后德国政府推出了“工业4.0”的战略,2012年到2016年,德国工业的占比稳定在26%左右。德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在欧美国家很高。

  1994年到2007年,日本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6.7%缓慢降到24.7%,大概占GDP的比重的四分之一。危机以后,工业占比、制造业占比跌幅在加大,日本也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比方说《制造基础白皮书》,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将日本建成最尖端的技术研发基地。2015年以后工业占比有所回升,金融危机以后,日本工业占GDP的比重总体缓慢回升,占比在发达国家也是比较高的。

  有几点结论:

  第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规律与大势“再工业化”措施短期内虽有一定成效,但没有改变这一大势。

  第二,实体经济地位不同,导致危机中发达国家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比重高出英美法一倍,德国制造业表现比其他国家好一些。

  第三,再工业化的核心不是重振传统产业,而是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化与产业化,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经济的大趋势就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服务业占比在不断的提升,同时制造业本身并没有萎缩,虽然它的占比下降,制造业本身也还是发展。1973年我国的工业值超过印度,1999年超过德国,2005年超过了日本,2011年超过美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充分看到这个成绩,同时随着我国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我国制造业的占比也确实在下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上也是缓慢的有所回落,但是我们制造业的回落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讲点启示和思考:

  第一,战略选择上坚持走制造强国之路,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第二,从内涵上坚持创新引领,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制造业发展。

  第三,从外延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第四,在产业配套上,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金融、实体经济要双轮并进,共同发展。

  (本文系马建堂在第十六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布暨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点赞()
上一条:石军:顺应开放融通潮流,推动京津冀经济融合发展2018-12-28
下一条:季晓楠:平衡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关系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2018-12-28

相关稿件

两高亮出成绩单!感受数据里的法治中国 2021-03-09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1-09-14
大企业要成为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2021-10-08
许科敏:大企业要成为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2021-09-25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在艰难挑战中交出了一张出色的成绩单 2021-03-2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