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企业领导力
时间:2021年9月24日16:00
地点:净月益田喜来登酒店净月宴会厅2厅
会议内容:
朱思捷:各位嘉宾下午好,现在的活动正式开始。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能够出席我们双碳目标下的企业领导力,我是来自于落基山研究所的朱思捷,非常容幸落基山研究所能够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支持这次活动的主办,这周正好是正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一周年。在各个省市级分别出台碳中和、碳达峰的工作方案,或者正在制定过程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一些非常积极的承诺,所以我们也是非常巧,借着这次非常好的机会,借着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的机会能够邀请到来自于国资委、各方领导以及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同谈到在双碳背景下,企业发展新的纬度和新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有请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局副局长张晓红局长为大家致辞。
张晓红: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局对双碳目标下企业领导力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去年的9月22号,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期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中央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同时,中央企业努力向全社会共赢绿色低碳能源产品和服务,有利助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在今年5月26日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韩正副总理明确指出,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央企要根据自身青年制定碳达峰的事实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落实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这是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殷切期望。
国资央企积极相应、迅速行动,目前国资委正在制定推进中央企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努力发挥好国有经济对绿色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向绿色、低碳领域布局。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升级,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严控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稳步推进能源资源高效的节约利用,持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推动构建讯混经济体系,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稳步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力争在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工艺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完善企业碳资产的管理体系,积极参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综合市场服务等市场机制。
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领导力和行动力,将大大助力经济社会的转型进程。
本次双碳目标下的企业领导力论坛,将深入探讨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机遇、挑战、行动方案和方向,相信通过思维的碰撞、信息的交流、各方将更好的深化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再次,也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朱思捷:我们落基山研究所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机构,其实也非常受到鼓舞,看到国资委在这方面做了这么多工作,相信未来对央国企的工作展开会具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相应,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工作。下面我们有请落基山研究所的陈济博士带来的主旨演讲。
陈济:尊敬的张局长、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容幸能够代表落基山研究所给大家做一个非常简短的汇报,按照议程第一个圆桌会议本来在20分钟之后举行,但是圆桌会议的一些领导他们要去参加一个晚宴,所以我这边没有20分钟,所以我非常快速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企业双碳目标下的行动相关的,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的题目是双碳目标下的企业的机遇挑战和行动方案,实际上分成几个部分,第一个是我想稍微非常简短的介绍我们落基山研究所,我们成立于1982年的非盈利组织,从成立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推动全球的能源转型,一开始是朝着低碳,现在我们是改成了朝着零碳的方向转型,所以我们是一个从成立到现在将近40年的一个非盈利组织,聚焦在能源的一个方面。我们也涉及到了能源消费、能源供给的方方面面,从建筑、交通工业、到电力部门,以及我们有很多海外的、全球的办公室,推动全球的能源转型,我所在的是中国的北京办公室。
我们从进入中国以来就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非常容幸成为了国家能源局作为我们的指导单位,形成了一系列报告,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大概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有的报告都是围绕着零碳这两个字,零碳碳中和进行开展的。落基山研究所一致致力于推动零碳,其实零碳和碳中和应该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实质上大家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制定政策,从低碳发展到碳达峰达峰到碳中和都是朝着零碳的方向发展的。我们认为习总书记去年9月号提出双碳目标,也是朝着整个全球的发展趋势迈进的。从全球的趋势来看,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国家宣布了碳中和,要不然就是宣布了,要不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或者是正在走国内的法律政策程序。我们还看到一个趋势,我们叫做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全球的零碳产业正迎来临界点时刻,什么意思呢?从历史上来看,新的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的时候,你被替代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达到峰值,包括从马车到汽车,煤油灯到电灯,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基本上都有这个规律。现在我们从光伏风电也可以看得出来,至少是从发电量来说,全球的角度已经是占了市场占有率的3%-5%的样子,我们觉得以新能源为主的新的能源供给体系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3%,也就是化石能源的市场占有率应该是达到了顶峰,并且会很迅速的下降。
还有我们自己观察的全球的趋势,化石能源的市场逻辑和产业的基础正在被全面的颠覆,大家可能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全球的油价,一般来说这种低油价带来的会是未来30年有一个形的变化,就是到低谷还是会上升,由于它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再平衡的趋势,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示,这个30年的U形可能不会在未来的30年发生,由于我们刚才说的新的发展的趋势。我们一直在倡导的一件事情就是,习大大提到2060年碳中和,实际上我们是在2019年的11月份发布了一个报告,叫做中国2050零碳图景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从现在到2050年实现零碳,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绿色的电力,需要更多的绿氢,需要更多的封存剩余的二氧化碳,从消费侧来说,意味着我们的能源消费更多的清洁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替代原来的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包括刚才说到的清洁的电氢、甚至由氢做成的合成氨,生物制,以及相关的绿色的甲醇,像这一类的新的绿色能源,以及绿色的化工原料,将会占未来的主流。
我们预测,到未来,从终端能源消费到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上有非常大的变化。非常有意思,每次我讲这张图我就会提出这点来,大家看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现在的差距是很大,一次能源大概是50亿吨标准左右,终端能源消费大概是35亿左右,差距很大,按照我们的预测,终端能源消费大概是22亿标煤,一次能源大概是24左右,很少,风和光相比化石燃料,煤、油的能源转换效率大大的提高。这样子的话,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的消费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
未来面临零碳的途径,对于企业来说有哪些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投资的机遇,我们也和中国的投资协会一起发布了这么一个报告。在双碳目标下的零碳中国的投资机遇,我们也梳理了大概七大技术领域,我们的结论是,仅仅这七大技术领域的投资机会,大概有70万亿的市场。
说了这么多,聚焦在企业,今天咱们的主题是企业,聚焦在企业,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承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零碳发展的目标,左边这张是全球的500强他们的承诺,目前这个数字还不是最新的,目前有163个企业宣布了自己的气侯目标;我们的企业也非常自豪,看到很多的央国企也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脱碳的目标,也加入到了全球500强的这么一个行列来。我们再进一步的聚焦,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具体的说了,再进一步聚焦,我们作为企业怎么来做脱碳这件事情?
第一步,肯定是要摸清咱们企业自己的碳排放的家底是什么样,这是所有开展碳排放行动的第一步。我们知道,联合国规定的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有六种,从排放的范围来看,我们有三个范围,直接的排放,也就是我们企业在运行、经营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排放,以及间接的排放,主要是集中在我们购买的电力的排放。第三个就是我的供应链,我的上下游,特别是上游的排放,作为范围三的排放放在了有的企业,像谷歌、很多的轻资产的企业都承诺了范围三的排放。
如何做到第一步,我们也有相应的方法学,等会儿在我们第二个圆桌讨论的时候会有真专家怎么讨论怎么做碳排查,怎么帮助企业制定碳的战略,我这里不一一赘述了,总体来说我是按照股权、控制权明确运营的边界,就是刚才说的三个范围。识别碳排放源,我是用能的排放、移动源的排放、工艺过程的排放还是什么,等等。最后我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算,这都是摸清家底所必须要掌握的。
在摸清家底之后,我们要科学的制定这么一个自己针对企业的排放目标。这里的片子只是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总体来说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方式,甚至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等会儿我们的专家可能有机会进一步的介绍。
总体来说,我摸清了家底,制定了自己的目标以后,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减排,减少自己的碳排放,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我要节省我们的资源,节才,比如我要做到绿色设计,资源的再回收,更多的共享的模式,以及我要更具体的数字化的物料的管理。节能,从工艺节能、管理节能、方方面面的节能;第三、低碳或者零碳原料的替代,特别是我们提到的重工业里面的用于钢铁、化工制造的氢能都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再往上游走,回收铝等等,用绿色钢铁,比如我是一个汽车企业,对于我来说,为了范围三的排放,我需要用绿色的钢铁,我需要用回收铝来做。第四、低碳、零碳碳燃料的替代,大家可能也比较清楚,我们很多的企业关心绿电的采购,我怎么把范围二的电力更多的变成绿电,以及其他燃料的替代。末端处理是对于部分企业,特别是碳普及这样末端的处理。最后是碳抵消,说的通俗一点,大家说要种树,甚至到碳市场去买,这样的手段。
接下来我是按照每一个手段举的例子,比如循环经济,作为节才的这么一个手段;施奈德他们在武汉做了一个工厂,完全是把目标用在工厂的智能化,能耗降低了15%;这是苹果,最近提出来他所有的手机都要用可再生铝来做他的原材料;欧莱雅中国,在苏州的零碳工厂,他是既自己有分布式发电,也采购绿电,餐厨的垃圾作为燃料,以生物制气体代替以前的蒸汽,这是化石燃料产的蒸汽;咱们吉林也做的非常好,碳封存,这个项目在吉林。最后碳排放的交易,今年的7月16号,开始在全国开展启动了碳排放交易的全国市场,也给很多企业在碳排放减排成本高的情况下,通过碳市场来购买碳配额,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时间关系,我20分钟压缩成10分钟,谢谢大家。
朱思捷:大家可能有关注到,前两周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交易试点,也是鼓励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在我们刚刚说的范围二、三的角度,更多的来自电力方面怎么进行低碳能源替代,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环境的引导。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嘉宾对话环节,第一、我们希望邀请到第一线的企业谈谈他们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遇到的挑战、机遇,所以我把舞台交给来自于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的缪荣,缪主任会跟大家聊一聊这个方面的思考。
缪荣:大家好,刚刚张晓红副局长为我们双碳目标指出了政策的方向,陈济博士也提出了很多前沿的观点,下面是听企业家怎么说,今天下午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三位企业家,他们是中国平媒神马集团党委书记李毛,吉林亚泰集团总裁刘树生、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请几位企业家上台。我们这场讨论的主题还是围绕双碳目标下企业的挑战机遇、以及行动的方案,我们知道,实现双碳目标很不容易,最大的挑战、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能源转型,未来我们的能源要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我们的用能要从单一能源向能源互联网转型,我们将来的终端消费要更高的提升电气化的比例,这里面,实际上冲击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化石能源,将来好多化石能源消费要被削减,面对这么大的冲击,我想把第一个问题请教李毛董事长,作为煤炭企业的当家人,在这么大的冲击下,您是怎么思考双碳目标的,如何制定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的?
李毛:非常容幸参加今天下午的论坛,我是来自中国平媒神马集团的,是河南的企业,这个企业的核心产业有三大块,刚才咱们主持人讲了,我这是一个煤炭企业,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在国内和大同,在国内都是前几名的煤炭企业。但现在,我们的煤炭通过20年的转型,现在国内整个的排位已经下降到20位了,现在我们煤炭的产能只有4000万。大部分都在转型到下游产业,目前转型块头最大的就是化工产业,目前的产能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中国第一。这都是通过煤化工往下延伸的一个产业,同时近十年我们又布局碳产业,我们做材料,刚才说炼铁和炼钢,大家不再一次炼钢了,目前我们做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来炼钢。硅这块我们主要是通过煤制氢,制氢以后跟硅反映,提纯硅烷,制科技硅,延伸到光伏一系列的产业,现在我们有七个机瓦的单机生产,目前我们这个企业通过这20年的转型,煤炭领域已经通过转型压缩到了我们集团整个的营业收入不足20%,80%都在化工、都在新能源材料这块。应该说,今天让我来谈一下对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转型,我感觉稍微轻松一点,可能跟别的煤炭企业比起来我们走的比较早、转的比较深。
但就这我们的压力也很大,目前我们企业初步核查,现在我们每年排放1650万吨,加上我们尼龙板产生的氧化亚淡,直排的二氧化碳接近6000万,这相当于什么概念呢?咱们国家的工业领域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100亿吨左右,我们一家企业贡献量不是很大,一年亿,但是我算了一下,我们排放6000万吨,几乎达到了很高的比例了,1%都是1万亿,我们亿吨,我们是6000万,占比还是蛮大的。针对这样一个情况,压力真的很大。
我想既然大家在这块交流,我谈的远一点,我谈一个理念,我们的煤、我们的石油怎么来的?这个话题,现在我们提起来,大家感觉到,你提这个干什么?因为实际上它是碳,整个在地球大气环境循环过程中,在过去几十亿年前,几亿年前,地球的温度很高,基本上都处于热带雨林的状态下,大量茂密的森林,而且整个的大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高,在那样的情况下,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了煤。那个时代有大型的海洋生物,通过地质变化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石油,所以我们今天说的碳材料,无论从燃料、原料大部分都来源于石油和煤炭以及天然气,不管怎么说,它都是在数以年前,二氧化碳通过地质变化埋到地下的,随着我们近几百年的工业化,我们国家逐步逐步的要把这些东西进行燃烧、利用,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多了,所以导致温室气体效应明显,全球气温上升。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就是一个大的循环又来到了。什么大的循环呢?可能整个地球又要回到大量热带雨林的状况。包括现在我在河南,现在我们河南冬季的平均气温比40年前冬天的气温上升了6度,过去冬天冰天雪地,现在大家很难看到冰天雪地了,我想说这句话,首先我们要尊重大自然。
今天我们提出碳达峰、谈减排要通过我们人为的方法来控制碳,减少碳,一直达到碳中和,我觉得现在凭我们几百年以来工业化的人力智慧、手段和力量,不成问题。首先大家都要有信心,信心来自哪?信心来自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来讲,我感觉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刚才谈到我们怎么做。首先我们一开始也没有故意针对国内咱们提出的双碳目标来做这些事,我们在2007年到2011年就在致力于氧化压氮的跟进,当时我们尼龙化工这块大量的氧化亚氮,因为一吨的排放相当于二氧化碳的几百倍,所以2007年我们就成立公司,引进催化剂,年到2011年四年时间,我们分解了氧化亚氮折合二氧化碳当量2000万吨,我们在市场上交易获利10个亿,那个时候我们懵懵懂懂的,当然国内没有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在做了,目前我们用了比较完整的处理氧化亚氮、甚至其他氮氧化物的分解,以及固定的技术,现在我的企业都有这个技术。
现在国内做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其中重要的就是氧化酸,我们企业就想担负这个使命,首先把我们国内这些氧化亚氮进行分解,这样折合的话,我们初步排算,基本上这个量就相当于上亿万吨的量,非常非常的庞大。直接的二氧化碳,可能现在我们处理它的办法还很少,刚才讲石油进行压缩封存,进行利用。另外,用二氧化碳来做化工的原料。我们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一方的煤平均富存的甲烷含量大概是5-6方,现在的开采方式没有集中开采,都排到空气中造成温室气体的效应,现在我们开采技术提高以后,这几年我们采用地面抽放,不在井下抽放,我们在开煤之前先在地面打井,把瓦斯基本上抽净,我们尝试了四年,目前尝到甜头了,以前我大概能抽出来纯净的天然气,一天好几万方,有很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无序排放和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问题。这是什么概念呢?我想能源企业也好,还是一些大型企业也好,如果不这样采取一些思维和措施,以后不要说发展,可能生存都是一个问题。
因为前不久9月3号我在太原参加太原国际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李克强总理在开幕词上讲到了一点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加法、一个减法。一次性能源肯定是减碳减量,减法。作为环保型、节能型、固碳型、减碳型的要做加法。刚才咱们国资委的领导也讲这个问题了,国有企业要有担当,首先我们国有企业、无论是中央、国务院国有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我们都要带头来干,做一些示范,不赚钱没有关系,就做一些示范的工程,逐步的来,我想只要大家都动手,这个事不难。几百年的工业化,一定不能够达到总书记提出来到2030年的碳达峰,说句实话,我们企业基本上十四五就达到达峰了,现在我们自己在布局三级瓦力电站,到十四五末,基本上每年大概要用100万度电,我们自己发电达到40吨,基本上40%的绿色电,接着我们这个企业就围绕着储能、发电等等一系列布局产业,进行产业的转型。今天的论坛非常非常有意义,我一会儿听听别的专家有什么好的办法,我们共同努力,在实现双碳目标上,我们作为国有企业来讲,作出我们应有的或者说是要超越一般企业的贡献才符合我们国家的要求。
马克:谢谢李毛董事长的精彩分享,作为一个煤炭企业的掌门人,确实很了不起,既要懂天文、又要懂地理,还要超前布局,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前化解碳排放的压力,很不容易。另外,我也注意到,刚刚董事长的发言也提到了要引领,作为国有企业要有担当、要有情怀,要能主动引领,非常不容易,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吧。
第二个问题,我想请问一下亚泰集团的刘总,亚泰集团很大的主业是建材水泥,建材水泥在制造业中是属于重化工的行业,在水泥行业,一方面他有排放的压力,有减排的压力,另外水泥行业这几年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迭代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我想请教一下刘总,因为您是作为一个高耗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来应对双碳目标的挑战,您这个企业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的?
刘总: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组委会邀请我参加这次交流会,很荣幸亚泰集团作为地方企业能够连续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同时也对在座的进入榜单的企业表示祝贺。
也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长春,因为我们作为本土企业,是吉林长春的企业,欢迎大家来到长春。亚泰集团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了,我们是以建材、地产、医药三个板块为主的上市企业,特别是建材产业,在我们集团的比重比较大,减排的压力也集中在建材的板块,亚泰建材在东北也是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我们现在有16条水泥窑生产线,有34条水泥磨的生产线,规模在东北是比较大的,所以减排压力也比较大。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这次双碳对于我们的挑战是很大的,因为水泥行业,特别是在东北,我们主要是耗煤、耗电,因为水泥产业最主要就是耗煤和电,这都是我们重点的减排行业。所以说我们这次的压力也比较大,可能面临着能源短缺、生产成本上升,包括效益下降,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一个挑战。
同时,作为东北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我们一样有机遇,我们的机遇主要是我们通过这些年技术改造,以科技为引领,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我们在减排上也可以说是先行一步。
年,我们就加入了联合国京东协议减排目标,我们旗下的三家水泥企业注册成功,先走了一步。现在我们通过产业转型,重点发展水泥制品行业,也就是水泥的下游行业,我们在熟料制造环节,我们主要是通过燃料替代重点的减排,也就是替代煤炭,由生物制燃料,一些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等等替代燃料。这里多说一点,水泥行业可能给大家一个传统的印象是高耗能,但其实水利行业也有它的优势,水泥行业就我们自己家来说,我们一年要消耗掉几百万吨的电厂的粉煤灰,这个废弃物是其他企业吃不掉的,只有水泥能把它吃掉,我们亚泰集团一年要有几个电场的粉煤灰,我们都要把它吃掉。第二个吃掉的是煤矸石,因为大家知道,过去煤矿煤矸石是煤矿的一个心病,都有煤矸石山,但是现在我们把所有的煤矸石山,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全部吃掉。第三,我们吃钢厂的钢渣,这是钢厂非常头疼的,现在全部让我们吃掉。第四、我们吃镍矿的镍渣,这个镍矿的镍渣是有毒的废弃物,处理这个废弃物需要有资质,我们事先拿到了废弃物的资质,所以我们把镍渣处理掉,同时我们还处理铜矿渣,一些城市的建筑垃圾等等,像汽车厂生产的漆渣,现在我们都通过我们的窑,通过度的温度把它消耗掉,要不然它有剧毒。我们利用工业废弃物,利用城市的垃圾和有害的物质,我们通过它争取到的免税政策,通过这个免税政策,我们加大科技投入,现在我们亚泰集团建材这个板块有一个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有一个省级的创新中心,有四个省级的科技中心,同时我们水泥板块里面有13家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这些对咱们减排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我们在医药产业方面建了一个100万平方米的医药产业园,我们建这个园设计的时候要求设计单位在我们所有的楼顶,一定要把太阳光板的基础给我们设计出来,现在我们和太阳能企业一起探讨,如何把我的基础都利用上,通过它可以发电,起码我们园区整个电都能自己自供。我们的水泥产业也一样,我们通过余热的回收发电,现在基本上5000吨以上的窑都带余热发电,那就是一吨煤不用添,都是由余热来发电的,这个对减排、对于我们少用传统的电力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刚才我提到了,我们发展制氢的行业,现在我们在大连、沈阳、哈尔滨建了四个工业化的工业园,全都是环保型的,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努力,我们获得了国家绿色工厂称号,环境友好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这些都是我们建材企业取得的,为我们下一步碳减排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们亚泰也有信心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我们要提前实现碳中和,提前实现碳达峰。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现在和高校的合作,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包括我们参与碳排放行业的标准制定,我们引领这个行业,特别是引领东北的一些水泥企业尽早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谢谢大家。
马克:好的,谢谢刘总的分享,我刚刚听了一下,亚泰集团也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印象最深的就是亚泰集团创新的吃法,不断的吃各种工业垃圾、包括生活垃圾,通过创新的吃法,最后变成我们整个经济循环链条里面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认为这个路径是很有生命里的,我们感谢刘总的分享。
下面第三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TCL的王总,大家都知道TCL是一家很知名的消费品企业,他的品牌价值是非常高的,以前我们对TCL的了解仅仅止于它是电视或者电视消费品,现在据说除了有2C的业务,最近也发展了很多2B的业务,将来如何平衡双碳目标,如何通过一些机制来保障,我想请王总给我们做一些分享。
王成:非常容幸,能够到这样一个论坛来跟各位学习,尤其是听了刚才我们李总、刘总的介绍,让我非常有感触,我们传统的认知,高耗能、高排放的领导者头部的企业,已经走在了减排低碳的路上,还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TCL在过去的40年里面,我们每个阶段做了一些不同的事,最早我们是从做电话机开始的,那是八九十年代,后来进入到电视、家电领域,手机等等。在2000年前后大力推动我们国际化业务的发展,坚持到今天,我们在消费电子、尤其是电视、液晶电视产业,我们已经取得了全球大概12%左右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已经成为在全球重点市场都有一定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市场知名度的中国的品牌。除了做这些事情以外,在过去十年,TCL在2B的领域也做了一些投资,十年以前,我们在深圳投巨资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到LCD液晶面板生产的领域,后面又在武汉,我们又投入了LTPS用于小的显示,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显示屏,已经在这个产业累计投资2400多亿,在全球范围内也获得了比较好的市场份额,成为整个这个领域里面最主力的企业之一,也填补了国家不同的关键布品战略的要求。
在去年,2020年,TCL又在2B领域做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可能很多的朋友还不太知道,去年,TCL参加了国企的宏改,成功并购了中环集团,中环集团是一家半导体的硅片材料和半导体的光伏材料,半导体的光伏材料和组件作用主要业务的国企,通过宏改TCL将这家企业包括他下属的上市公司,中环半导体股份并入了TCL整个的业务板块,这样TCL形成了不同的、2C的产业。2C是家电全球化的布局,再往更上游发展。
参加这个光伏包括半导体材料这个领域之后,我们刚好赶上国家对于双碳目标的提出,包括很多战略部署的要求,以及整个行业逐渐新的爆发历史性的机遇,也希望在这样一个新型能源材料方面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一些自己的贡献,刚才前面两位发言中也提到,在我们的厂房里用了很多分布式光伏的电站,这方面也是我们中环的业务范围之一,我们不仅仅是做硅片,我们还要做电池片,也做光伏发电的组件,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是有非常大的可以再增长的空间的。
刚才主持人问到2B和2C这个东西怎么平衡?我们是这么看的,第一、TCL业务的布局从上游的显示部件材料到我们的光伏,到半导体的材料,到终端,不同的产业面对不同的客户,面对不同的供应商,实际上大家的需要是不太一样的,拿2C的产品来说,我相信现在的用户也是对整个的产品本身碳途径、碳标签越来越关注,用户对使用这个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碳排放也是越来越关注的,可能原来这些东西并不用户购买的途径,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双碳各种各样的倡导,绿色消费,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95后的消费者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消费习惯真的会改变。
一个方面要把我们自己原来节能减排的设计从技术上、生产工艺上落实。第二、积极引导整个的行业往更加绿色、更加低碳,降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这方面我们做我们这个行业排头兵的表率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今年7月份,TCL的LCD电视这个产品在全国同行里第一个获得了碳标签,就是我们有了一个系列的产品,首先先获得这个,我们在行业里先来推动,我们的家电产品要把碳标签这个事情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做。同样,我们对我们上游的供应商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要减排,不仅仅是装配、生产环节,很多供应商也会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要求逐步的符合低碳的标准,就是把我的供应链要往低碳的方向发展。
回过头来说做2B的企业,我面对的很多企业客户、工业客户,人家一样会给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我们提供的这些产品,根据2B工业内的用户,企业类的客户,他们消费的场景,使用场景的不一样,实际上他们自己又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来。我们就需要把这些需求提前掌握了,跟我们自己原来的生产、设计、工艺,包括碳排放等等的东西结合到一起去考虑,我们怎么样能够在行业走在前列的低碳的标准,能够释放出去。
另外,还有一个对我们比较大的挑战,因为刚才提到TCL在全球化方面走在很多中国消费类产品的前列,在过去的这些年,我们不仅仅是把产品销售到全世界,我们逐渐把我们的供应链、工厂也都往全世界布局,这不仅仅是我们所擅长的,以前大家所熟知的家电这一个领域,我们在印度、在墨西哥、在巴西、在阿根廷、在波兰,在越南这些地方已经有我们的装配,已经有我们当地的供应商已经从中国去,跟我们一起去的供应商,除了这些以外,像显示领域,也包括光伏的硅片、光伏的组件领域,实际上也在国外的很多地方已经占有市场、已经布局了我们的供应链,在这些地方给我们的挑战就是,当地不同国家、地区他的政策法律法规,大家现在已经把双碳的事情从政治上的共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很多立法、法规,甚至变成了现在说的,欧盟在2023年就会征碳险,在经济、政治、合规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面对当地很多NGO的组织,面对当地的客户、当地的用户提出了要求,对你整个信息的披露,你整个信息的完整性,你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按照什么标准做的,都要提出来,中国企业要变成全球化的公司,你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要做的事。
在过去的几年,每年都会有一个CSR的报告,每年会评估我们自己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股东和公众公布。过去这一两年时间,TCL整个企业的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多,在这方面,一个是要把我们的碳曲线重新制定、梳理,这个方面刚才陈博士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我们的策略,制定我们的目标,一步一步的按照执行的进度往下推进它。从组织和机制的保障,我们除了原来的CSR的委员会以外,在前段时间,整个公司在最高层面成立了社会责任的委员会,就是把我们总部的职能部门、把我们各个主要产业的负责人集中起来,我们从几个方面一块来着手看,一个是智能绿色制造,通过各种各样先进的制造工艺,包括一些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我们的生产中的能耗浪费。第二、更加绿色的设计;第三、我们在消费电子产品方面怎么发挥引导市场、引导消费者的作用。第四、其实我们还有一个业务,也是我们很多朋友们不太了解的,TCL还有一个非常大业务板块的环保业务,废旧电器的回收,包括液晶屏幕的回收,我们还有这个业务,固废、微废,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个机制,也是希望加大这块业务的投资,能够进行绿色的循环,我们通过这几个具体的点,按照我刚才讲的,我们先摸清家底,每年要公布我们具体的数字,把我们的策略一步步做好,把它一步步做实。
马克:好的,谢谢王总的分享,TCL利用自己行业定位,引导消费、在突破贸易壁垒方面,对双碳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很多都是前瞻性的工作。他们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对很多制造业企业应该有借鉴意义。刚刚通过三位企业家的精彩分享,我们收获非常大,三位企业家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三位企业家都有自己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案也非常体现他们的领导力,我们大的主题叫领导力,他们的领导力就体现在他们的解决方案里面,非常有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企业家,所以我们今天听了他们的发言以后,我们能感觉到,我们对中国的双碳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对中国大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这个讨论到此结束。
朱思捷:三位嘉宾非常详实的分享,包括自身企业作出非常积极的探索,相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将进入下一个嘉宾对话环节,我们将聚焦更多从解决方案角度入手,企业在哪些方面可以有一些新的角度去思考及探索,将邀请我们下一个环节的主持人,也是来自于落基山研究所的李抒苡,我的同事。
李抒苡:谢谢思捷,我们请下一个圆桌的嘉宾到台上就坐。我们第二个圆桌的主题叫跨界支撑,合力共赢,我们知道双碳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协同的合作,企业内部会有内在的动因之外,我们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学科的跨界合作,在今天,我们这个圆桌,我们有幸请到了我们解决方案领域各个领先企业的专家,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一个讨论,给出一些交叉的、创新的视角,从而给我们企业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行动,有一些跨界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介绍一下本次圆桌的嘉宾,他们是妙盈科技涂鉴彧先生,张瑜女士,兴业银行长春分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刘大巍先生;HIS能源上游研究总监朱坤锋先生及英国碳信托咨询师张楠女士。我先问一下刘总,低碳产业是属于新兴的产业,它的投资周期比较长,而且商业模式相对来说比较不成熟,所以说很多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会面临我拿不到财务的标准的问题,我们知道,兴业银行是属于绿色金融企业的领先者,所以先请刘总给我们分享一下绿色金融是如何支持企业的脱碳行动的,尤其是对于重工业行业这样一些难减排的行业来说,绿色金融是如何支持他们的脱碳行动的。
刘大巍: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兴业银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节能减排投资业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兴业银行不断的创新产品,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银行的业务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点石成金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当前紧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两大主题兴业银行也把打造绿色银行确定为兴业银行的三张名片之首,刚才说双碳目标的实现利不开银行的金融支持,在助力企业脱碳降碳的方面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第一、我们不断的创新产品,用好用足国家给的各项政策工具,将绿色金融的专业优势转化为便利绿色投资的服务产品,这里面比如说兴业银行与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合作,创新了绿超代产品,这个就是解决地方节能减排的企业有利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兴业银行在这里面充当了前面的进制调查,我们向基金中心出具融资保函。还有我们利用央行绿色票据再贴 现的方式,持有绿色票据的企业,前端我们让利给他,这样也降低了客户融资成本的问题。我们兴业银行也与很多省级的部门合作,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的方式创新了环保贷等产品,这样既大幅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满足了一些政府财政绿色的专项资金,提高了这部分资金的引领和撬动作用,还有我们把一些拥有碳配额的企业,把它变成一个合格的质押物,给他发放贷款,解决了客户在融资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关于产品创新方面。
还有一些客户,比如说我们利用境外资金,相对低的价格优势,我们通过内保外债的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进来,也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这是关于产品创新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内部的体制机制,对于像风电、光伏这样具有碳减排效应非常显著的行业,我们在政策中给予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支持政策,同时给予了差异化的授权,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提高整个项目的审批效率。能够使这些项目快速的落地,同时我们配备了专门的风险资产,贷款规模,保证这部分业务在审批完之后能够顺利的落地。
第三个方面,兴业银行利用其在公开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发行了数期的绿色金融债券,将募集到的资金全部用到绿色贷款的发放和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政府绿色债券的发行工业。
最后一个方面,东北供热企业比较多,传统热费的缴纳、收缴方式比较耗时耗力,我们早在五年前为客户上线了我们的线上缴费平台,方便企业进行热费的收缴,同时我们也开发了一些特色的产品,比如说市场上首款EFG的产品,碳综合结构性存款等,客户通过这些产品使自己的资金得到了保值增值。
刚才主持人提到重工业企业较难脱碳怎么办?实际上在双碳目标下这样的企业还是要继续存在的,但是要进行优化调整和升级,兴业银行也特别关注企业的绿色转型,这类企业大部分的特点是高污染、高耗能,压力比较大,兴业银行通过评审,一方面提供给客户的资金方面支持,同时通过指导原则帮助客户建立安全体系的建设。同时兴业银行的好多产品,包括未来央行可能要出台的碳减排的支持工具,都会支持我们的企业进行减排减碳能效提升方面的业务和工作,我们配套的产品,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包括转型债券、转型贷款,这些都会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在公开市场上为我们的内蒙古包钢发行了5亿元的全国首单钢铁行业的碳综合的绿色债券,这5亿元的70%将用于企业的余压余气的利用上面,这是兴业银行之前做的一些案例尝试。
李抒苡:刚才刘总提到比较关键的点,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包括个性化的服务等等,也给我们取得了一些难减排领域,支持这些企业的绿色金融的案例,确实非常受到启发。我们提到绿色金融,其实也不得不提责任投资,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他曾经指出国际ESG评级已经开展了40多年,但是数据问题是责任投资的根源问题,所以我们也知道推动ESG是推动责任投资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接下来我想倾角一下涂总,双碳目标体系下会对ESG体系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包括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来说,这样的一些新的要求意味着什么,同时企业应该如何抓住趋势,去构建自身的ESG的数据体系?
涂鉴彧:首先谢谢主持人,也谢谢主办方的邀请,我是涂鉴彧,我是妙盈科技的创始人兼,妙盈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服务可持续发展、也是跟我们现在双碳目标和ESG都非常相关的数据与技术提供方,回答刚才主持认得问题,我想从数据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分三点回答第一点,我接着刚才刘总讲的,无论讲ESG还是讲双碳,还是讲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词都既有企业属性,也有金融属性,所以我接着刘总讲的金融属性先说一下。我简单的说一下,首先刘总刚才分享了很多关于征信或者贷款、发债方面的案例,我们很多的客户,妙盈科技最开始就是服务金融机构的,我们服务五六年金融机构了,很多很多的客户,无论是做股权还是债权方面的决策。在债权方面,无论是发放绿色贷款,还是发放绿债,现在还有可持续发展相关债,还有碳转型债,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外资,大家都可以想象,并不是一家企业想去发债说你看一下我这个企业的描述是什么,可以给我发吗?不是这样,我们服务金融机构都是需要数据去支撑的,而且现在需要的数据的颗粒度都越来越细,包括最简单的你的绿债,整个的债项里面,你是怎么用的,一些财务指标。到更复杂的碳排放,你的范畴一二三都是怎么计算的?包括你整个的碳中和体系下,不光有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刚才前面几位企业家讲的,到底你们的废物、废气、废水以及整个的能源使用量都是什么样的,颗粒度已经细到这个程度了。
我可以再举一个案例,在股权方面,我们的客户看的也非常非常的细,早在2019年,我们就收到一个使用我们数据平台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股权基金的问询,很巧,也是问的一家水泥行业,因为中国的水泥产量占世界的60%,他们恰巧投资了一家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水泥厂,我就不说是哪一家了。他们问询过来,说你看,我们看他们的碳排放量,他们披露的,2016、2017年是一个数,但是到2018年,忽然间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排放量怎么回事?怎么这么大,需要用我们的数据去证明一下,做一下行业对标,是不是2018年整个的行业数据都非常高,还是说它披露错误了。其实我们代表我们的客户,不光看了数据,还直接跟这家企业进行了问询,后来发现实际上是他们披错了。
刚好转到我们第二个话题,我想说的第二点是,从企业端来讲,当然金融是很能撬动我们实体经济的,企业需要去披露、需要去展示出来的数据颗粒度也越来越细,我们有很多的内资和外资客户,在香港、新加坡我们也都有分公司,我们发现世界上最早做ESG或者碳中和的股权基金来讲,他们在看这些数据颗粒度的时候已经看的非常细了,他们以前对中国企业有一种不正确的认知,他们觉得中国企业不去披露这些数据,是因为他们做的不够好。后来我们因为是土生土长在中国的科技企业,我们在跟很多我们的企业方,尤其是在最开始服务金融机构之后,跟企业方交流越来越多之后,我们要不停的纠正外资的看法,实际上中国企业做的很好,只是他们没有这个数据,因为他们自己都盘查不过来,坦白讲,真的,我们遇到的企业,他们自己在内部的数据梳理,实际上他们做了很多事,但在内部的数据梳理上并没有打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在疫情之后,我们遇到越来越多的我们的企业客户,不光是面对金融机构的压力,还面对供应链的压力,我们很多企业的客户是因为,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大的客户要求他们做这方面的披露,这也是因为国际上的监管原因,欧盟的可持续发展的披露法则出台,造成很多欧洲的客户都要求中国的企业一定要可批,美国也一样,苹果、沃尔马在中国的供应链早就已经让他们做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披露了,最近亚马逊也要求他们的企业做披露,所以在整个的颗粒度上,要求的越来越细,而我们服务的很多企业在数据披露上都是要走到一个感应器这么细,包括我们从硬件到软件,都会给企业服务。
我们说碳中和有这么几个实现的方法。第一、你是否能节能,现有的能源利用是否能节能;第二、你是否有心的技术创新。刚才我们很多的企业家也讲了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第三、转化能源结构,比如说用绿电代替现在的化石能源。第四、碳补充和碳汇,在各个方面,针对我们企业我们都可以利用科技的手段,无论是通过物联网还是现在数智化和智能化的体系降低你的能耗排放,优化你的能耗排放,还是到最后优化你的工艺,到每一个设备的使用,这些可以说是毛细血管一样的,所有的数据综合起来,才能把我们的企业达成2021年比减排、降低能源消耗10%以上,因为更科学的使用能源,更科学的追踪自己的碳排放。
第三点,刚刚我们说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第三点是个人。从我们的角度看,碳中和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做,但是他的背后都是有个人的,最简单的来说,像现在我父母这一辈,六七十岁的人了,还会玩蚂蚁森林,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怎么样让企业内部的员工,他们能有很好的节能减排的思考、思想,以及每一个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的点滴当中,能把他们的数据通过软件或者通过我们的手机APP或者怎么样,调动起来他们的积极性,能发动他们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数据综合起来,打造碳中和,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把这些个人的数据挂钩到我们企业的范畴三的排放上,我们的员工该努力的努力,激励我们的员工在每天的生活中减排,我就分享这么多,金融机构、企业到个人都是有很多数据和软件以及我们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布局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谢谢主持人。
李抒苡:我注意到刚才涂总提到数据的时候还提到另外一个关健词,就是数据的颗粒度,我们知道企业他实际上在摸清家底,要在进行进一步的行动之前,他是需要先摸清家底的,但摸清家底的同时我们也会要求数据基础以及数据基础必须是有高质量的,我们也非常高兴的能看到妙盈这样的科技企业,能够为企业的双碳行动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实际上目前各界确实也都在为企业的双碳行动提供了各方面的系统支撑和保障,其中也包括认证体系,它也是国家质量基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门,所以接下来想请张瑜总监跟我们分享一下,在绿色低碳领域,包括认证在内的一些合格评定体系,是从哪些方面支持企业的双碳行动的。反过来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如何运用标准化,包括合格评定这样的一些工具去助力自身的减排行动。
张瑜:非常高兴今天能得到邀请到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合格评定的一些内容,刚才我们绿色金融街的两位先锋都介绍了一些关于绿色投融资的东西,在这里,如果我们一个企业想要做一些绿色的投资融资的项目,我们这个项目具体本身到底是不是绿色的,它的节能减排效果怎么样?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介入,所以需要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信任,这就是合格评定产生的背景。
合格评定跟标准、计量并成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也就是NQI的支柱,这三者之间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技术链条,首先说合格评定,合格评定就是对于满足相关的标准,一个证实的过程,通常都是用一些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有相关资质的机构来实施的,做这个合格评定就是通过这些标准,通过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作出一个评定的结论,最终向社会公众出具一些证书证明之类的东西,就像我们在社会看到的一些认证、一些检验检测的东西。其实合格评定本身就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它建立的是一个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任,也是主管部门对于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复合性的信任,所以它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后我们回到我们绿色低碳领域的这些认证和评价,绿色低碳领域的这些认证评价,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碳排放的核查,温室气体的核查,还有我们一些减排项目的审定,比如,这是最早的,还有我们国内的CCER,国外的VCSCCB以及黄金标准,还有我们在节能减排项目的节能量审核,能源审计等等,这些都隶属于不同的减排机制或者制度之下,按照不同实施的规则在运行。但其实他们同属于合格评定的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一个鲜明的合格评定的特征,就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我再说的具体一点,比如说我们在企业的双碳工作过程中,有很多非常核心的过程,是需要用认证的手段来支撑和保障的,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刚才几位专家都有提到,比如在量化这个环节,我们这个环节是需要摸清家底,需要掌握数据的,这个时候,这项工作虽然是最基础,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我们后续的分析,还有我们最终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案是否准确,这都是至关重要的。碳排放本身它是直接监测,是非常有难度,而且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国内外就建立了一系列的核查的标准,具体到一个企业,我们到底用什么标准、怎么算?我们核算的是否符合行业的规则,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跟国际惯例是否一致,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核查结果是否具有准确性和公信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认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比如说现在依据ISO的标准,就是温室气体的核查标准来开展的认证,它就是一个比较有公信力的认证手段,通过这种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来做的温室气体的核证,最终出具一个核证报告,这种制度已经通过国际互认,也就是说它是符合国际规则的。这种核定核查对于核查机构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目前国内具有这种被认可的机构大概就是六七家的样子。
第二个层面我想讲一下产品层面。我记得上一轮的王总也提到了,关于产品层面碳足迹的认证,产品层面的碳足迹是可以量化一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终是以碳标签的形式呈现在产品上的,这样消费者就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到,我所消费的这个产品它的碳排放量是多少。一个低碳绿色的产品在未来的市场上将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这种被明细化的整个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产品也可以作为对于绿色供应链感觉一个非常好的抓手。通过对于供应商的层层传导,可以推动整个绿色产业链的形成,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第三个作用,比如说我们企业,要做这种节能减排的工作,采取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之后,我们都想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实现预期的那些减排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的甲方和乙方之间就需要有一个第三方专业的机构对这个项目最终的减排效果进行一个判定。还有我们做了一些减排项目,我们希望他能够进入碳市场,这时候,如果要进入碳市场就需要一个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于我们这个项目进行审定,对于这个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行核查,才能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
最后一个方面,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下,碳排放管理体系认证这件事。碳排放管理体系是企业里面对于碳排放管控的一个管控能力和保障体系的可靠性的认证,其实是对于企业来讲在做碳排放管理里面一个最基础的基础能力建设的内容。
最后再讲讲标准化的东西,刚才讲了标准也是国家质量基础NIQ里的三大支柱之一,标准化的工作,也是企业在做双碳工作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尤其是在我们双碳领域,目前的标准体系还非常的不健全,我们经常提到的碳中和、低碳、零碳,其实都缺乏相应的评价的标准,包括实施的指南,技术方法,这些东西还非常不健全。而这些东西,是建立一个行业秩序、国家秩序和一个国际秩序非常重要的内容,都说一流企业做标准,所以这个领域里面是非常需要一些行业里面领先的企业,把自己的良好实践,还有自己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转化为标准,然后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技术提升。总而言之,用合格评定,精准的使用合格评定和标准化的工具和手段,能够有效的支撑企业的双碳工作行稳致远。
李抒苡:谢谢张总,刚才张总提到八个字,叫做传递信任,服务发展。这个给我印象特别的深刻,船级社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个人听了张总的发展,我觉得标准除了是一个规范,以及是一个审定核查的过程之外,其实刚刚张总也提到了,它是一个引领的作用,我们通过分享一些先进的绿色低碳经验,并且把它标准化的总结出来,对于我们总体的企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再次感谢张总。接下来我还想请教一下张楠女士包括朱总,我们先从张楠女士开始,我们知道,碳信托是一个在致力低碳行动方面非常领先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和政府、企业等等合作伙伴合作,我特别想请教张楠女士的是,您觉得从一个专业机构的角度去看,企业在实践他的双碳行动的时候,他的短期和长期的痛点和需求分别是什么,以及您是否可以从企业、从摸清家底、设立目标、制定方案,并且最终采取行动各个环节提出一些比较针对性的建议。
张楠:好的,谢谢主持人,也非常高兴有机会可以参加这次的会议,从刚才几位企业家的发言,到刚才我们从金融领域、以及认证领域的一些分享,其实我都学到很多。我会从我们在与企业的沟通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跟大家做一些分享。首先是关于需求和痛点,我想先讲一下,我们在跟企业交流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企业所跟我们介绍的,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双碳规划,或者是双碳战略,首先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的政策驱动和监管的要求。其实碳信托进入中国已经有11年了,到今年是第11年,但是坦白讲,在前面的8-9年的时间,我们的业务始终是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从习大大正式提出我们的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跟我们咨询怎么样去进行碳排放的测算,怎么设定目标,怎么样制定战略。
首先,我觉得从政策的角度跟监管的角度,是我们企业目前做碳减排工作最大的一个驱动力。其次,在我跟企业沟通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现很多企业提到,他们来自下游客户的压力,比如说迪卡侬会要求他们主要的供应商都在2040年之前去设定科学碳目标,也就是他们的供应商的目标要和巴黎协定框架下1.75度,甚至是1.5度的减排路径相一致。再比如说苹果会要求他所有的供应商都去采购一定比例的绿电,来自产业链下游客户的要求,也是我们企业去开展双碳行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
现在我们在国内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一些来自于投资机构,还有来自于消费者的动力,所以很多企业他们也非常的关注产品的碳足迹,以及产品的碳中和。最后很多企业他们更主动的开展这种碳减排的工作,其实这就是企业的内升动力,比如说企业希望提高自己的品牌,更多的希望通过这种减排的措施,不仅仅能够实现减排,同时也可以去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比如节约我们的用能成本。
对于痛点,坦白说,所有的企业他在进行双碳行动或者是减排行动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不同规模还有在不同阶段的企业,他们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对于一些我们的企业业务模块比较多,种类比较多,同时我们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的企业,首先要摸清家底,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个拦路虎,因为我们的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不同地区有办公室,我们的业务模块会跨越到不同的领域,怎么样从不同的工厂、不同的业务板块梳理他们的能源消耗数据、排放数据,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经得起核查和认证的排放结果,对很多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目前,我们国内的企业主要测算的是咱们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去关注我们的范围三,也就是上下游的排放。但是总的来说,对于范围三这部分排放的测算,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可能都是一件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
第二、关于我们减排行动的选择,其实很多企业都会面临一个权衡,就是我们的减排行动跟我减排行动的成本怎么样达到一个平衡,虽然我们的一些节能的行动或者是我们工艺的提升,它在中长期的时间线上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收益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很多减排行动尤其是在短期内,其实是需要企业进行一些前期的投资的。所以怎么样在这种成本跟减排的效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或者是我们的单位成本的减排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挑战。
最后,对于在供应链比较下游的企业,以及一些品牌企业,他们的排放不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排放,而是来自于他们的上游的供应链,从这些品牌企业来说,怎么样去管理他们的供应链,怎么样去改进产品的设计,使得整个我们的产品碳足迹有一个降低,对这些企业来说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简单的从几个角度谈一下对我们企业的一些建议:
一、摸清家底,因为这个其实是咱们做双碳战略或者是做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在我们过去的项目经验当中,用时最多的,可能也是在数据收集阶段,企业如果前期没有清楚的去梳理我的数据来源,在这个阶段可能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模排我各种能源消耗数据的来源,我的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来源,才能得到我们整体比较准确的排放量,所以这里会建议我们的企业要首先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数据收集和追踪的体系。从一个比较系统的方式去定期的摸排我们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得到一个比较高质量的结果。
二、建议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核算的时候,首先关注我们自身的排放,尤其是对于我们的一些高耗能企业,范围一二的排放是我们主要的排放,对于我们的下游和品牌企业,建议大家更多的关注我们范围三的排放,并且逐渐的开始管控我们范围三的排放。
最后,我强调一下,核查和认证的重要性,因为像刚才张瑜总说的,其实这个真的是会大大提高我们企业碳排放的可信度,在我们不同的合作伙伴、客户和投资者之间建立这种信任,所以也建议大家在自身进行了碳排放的核算之后,会请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一个相对比较官方跟准确的核查和认证的工作。
第二点、从目标设定的角度。我们现在主要建议大家从两个角度去考虑设定企业的目标,第一个角度,是自上而下的观点。目前中国是有我们自己的2030目标,同时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在国际层面我们也有2度和1.5度的减排目标,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很多的行业,不感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层面,都设定了自己的行业目标,企业在设定自己目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对标这些国家、国际或者是行业的目标,以保证我们的目标放在所有的同行中间,我们是比较积极的,我们是比较有雄心的。这是自上而下的角度。
很多企业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其实他们会更多的考虑,我如果设定了这个目标,我能不能实现,我要怎么实现?首先,我特别同意我们上一个缓解李总讲的话,其实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从现在到2050年还有20年的时间,到2060年还有30年的时间,我们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我是非常有信心咱们的企业是可以实现比较积极的减排目标的。从自上而下的角度,会建议企业综合性的评估我们现在能够做的这些减排行动,包括这些行动,他可以带来的减排量,以及企业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基于这样的评价,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尽量的采取更多的减排行动,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最后,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会建议大家更多的关注一些创新的低碳技术,其实创新的低碳技术,与现在我们传统说的提升能效、采用可再生能源相比,他们未来会带来更多的较低的成本减少我们排放的机会。当大家在进行目标设定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把我们的中长期的目标跟我们的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我们中长期的目标可能会更类似于我们企业的愿景,在实现企业愿景的过程当中,我们就需要很多创新的低碳技术,对于短期的目标,我们可能需要更侧重我们现在节能的潜力,以及我们减排的成本,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设定我们的短期目标。这样会保证我们的目标既有雄心,同时它又是可操作的,可实现的,我的分享就是这样。
李抒苡:好的,谢谢张楠咨询师,我觉得非常具体,从整个目标的设定,包括后面的行动方案,包括最后我们采取行动,都给企业划了非常多的重点。同样的问题也想请教一下朱总,尤其是从油气相关的角度去看,因为它是术语比较传统的领域,在减排上面会不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从您的角度看,您觉得这一类型的企业它面临的短期、长期的痛点,以及您给出的建议是什么?
朱坤锋: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讨论不同的行业对于双碳具体的影响和措施。我想从石油公司的角度、油气行业在双碳下带来具体的影响,以及对其他行业带来的影响。我们在谈双碳的时候我们离不开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我们很多时候会谈到石油和天然气,为什么从年到现在,我们看到新闻里面非常多的关于各个石油公司被攻击,或者他们需要加快转型的步伐。中国的石油公司其实也面临转型的局面,但是我想强调一点,中国跟国际石油公司还是面临不一样的情况,因为中国的能源需求,现在面临一个主要排放其实是来自于煤炭,也就是对于中国而言,真正双碳的压力在于煤炭,而石油,在我们现在看来,在现在或者到接下来几十年都会保持现在这么一个需求的量,甚至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一定的天然气,我们想一下,目前中国石油的进口大概70%多是靠进口,天然气40%是靠进口的,作为石油公司,它并不能够把自己的产量降下来作为减排的方式,他们依然是要石油生产和天然气的生产作用他们的重点。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中国的石油公司,现在讲的并不是在如何减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石油公司在转型的时候是没有压力的。我们另外一个压力是如何降低他们现有资产的排放,我们也看到,很多的石油公司在这一块都做出了努力,比如中海油在渤海就用岸上的绿电代替海上石油发电,这样可以降低整个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从短期来看,石油公司其实还是在增储上涨,并且如何降低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从长期来看,石油公司也面临压力,石油公司也要自己发展的方向。事实上过去十年,石油公司一直都在做相应的尝试,虽然说中国公司可能做尝试少一点,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现在也有非常多的在各个领域的投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公司在方向的选择上是不一样的,比如中海油他会选择海上风电,中石化是氢能,碳存储和利用作为他们核心的方向;第二、我们看来看去,不管是石油公司还是煤炭公司,甚至是其他公司,最终要实现零碳化。CCUS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要达到零碳,是必须要发展的一个技术。石油公司在CCUS这块是有比较好的优势的,不管是捕捉、存储还是利用上,甚至你拿到地下存储,石油公司都有相应的技术和积累的,所以CCUS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痛点,第一个就是作为石油公司,你未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作为你转型的重心,现在我们看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选择,这是非常急迫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看到中石化成立了中石化资本,中石油也成立了昆仑资本,来进行各个领域的投资和尝试,试图在近期能找到他们投资的方向。第二个就是对于CCUS,因为CCUS虽然是一个能很有效的技术,但是大家知道它存在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而且目前对于碳排放的政策并不能够有足够的激励公司进行,所以目前中国的CCUS更多的是试点的状态,真正能商业运营的项目非常少或者说没有。所以从石油公司的角度来说,CCUS未来在这个市场上,石油公司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三家石油公司他们本身自有的这些技术力量会在CCUS里面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他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最后再讲一下对于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的建议,因为三家石油公司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第一、我刚才讲过,对于国情的问题,在谈到转型的时候,其实我们必须要把中国石油公司面临的国情和国际公司面临的国情区分来看,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三家石油公司都在非常积极的试图探索转型的道路,在那个时候,国际石油公司都提出了非常激进转型的计划,让国内的石油公司感觉非常迷盲,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实际的情况也是,大家最后经过一些理性的思考,更多的了解中国实际的情况之后,我们作出了一个更符合中国石油公司的转型的方向和战略。
第二点、对于CCUS,我的建议是需要加快对于CCUS的投资和建设,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月份的时候政府组织了关于一个CCUS的会,在会后我总结了一下,目前中国现有的项目达到了50多个,如果你去看其他的来源,目前中国大家公认的项目就20-30个左右,但如果你把所有的小项目、所有验证的项目加起来数量也非常多,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只是石油公司,电力公司或者是水泥厂,化工、煤化工等等都是在积极寻求CCUS技术的突破。但是所有的这些项目里面,真正在全球范围来看,能够称为大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中石油在吉林的那个项目,其他的项目都是不考虑经济性的,都是验证的项目。所以石油在CCUS上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在捕捉这块,他跟下游的化工是非常相似的,在管道的运输和天然气的运输是非常相似的,利用上,不管是存储还是用UR来利用,都是石油公司最擅长的一个领域,所以CCUS将会成为三大石油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他们需要更加大力度发展的方向。
最后一点,关于三大石油公司的建议就是,他们在转型这块是非常有优势的,这种优势来自于他们项目管理的优势,来自于他们人力资源,如果大家不了解的话,其实三大石油公司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研究院,所以他们的人力资源和资本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在转型这条路上,我相信三大石油公司也是目前非常积极在寻求转型的。
李抒苡:感谢朱总,我们在痛点和挑战开始聊,但是在谈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机遇在里面,很多石油公司在运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一些颠覆式技术的探索,比如CCUS等等,所以我想想呼应一下刚才在圆桌一缪荣主任提到的,我们说的是企业的领导力,我觉得从挑战到机遇的转化,其实也是体现的我们企业的领导力,总结下来,刚刚听完几位嘉宾的分享,我觉得我们的讨论有一个特点,一个是新角度、另外一个就是深洞察,并且是聚合力,在我们讨论的最后,我也想各位嘉宾给我们这个圆桌讨论点点精,各位是否能分别用一句话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我们要保证双碳目标下的划界,也就是我们圆桌的主题,真正能够有效、有用,有针对性,您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一句话。
涂鉴彧:我们妙盈科技是数据和技术提供方,所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的话,肯定是,无论是双碳还是可持续发展,最基础都是数据和科技,所以请大家相信数据和科技的力量,帮助我们整个中国以及产业各个方面实现碳中和。
张瑜:我们是做第三方的,在双碳工作中,在企业落实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第一步对标,第二步,引领标准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我们全球的绿色低碳的发展都会是非常有助益,也是体现我们一流企业领导力的方面。
刘大巍:第一、统一标准,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界定,国际上和国内也有差异,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就不统一,我们希望未来建立一套清晰可执行的标准。第二、加强信息的可共享。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客户的信息、监管的信息、银行内部的共享。第三、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懂金融产品、实体经济的技术,这样才能为我们绿色产业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张楠:一句话三个点,首先是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探索低碳的新的技术;第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最后是设定积极可行的目标。
朱坤锋: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对碳排放成本的建设,推进对于所有要花钱来把碳处理掉的这些事情的成熟度。
李抒苡: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点睛,作为主持人我偷了个懒,我没有总结,我分别请各位嘉宾用一句精华为我们的圆桌论坛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再次感谢各位嘉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