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风与热搅在一起,大地四处成了蒸笼,劳作的人们汗流夹背。立秋的到来,虽然高温仍在持续,但清晨和傍晚已有了凉意。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叶落》中所描述:“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实际上,立秋处于夏和秋的交汇点,既有夏的热度,又有秋带来的凉爽。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与此揪敛也。”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径135°为立秋。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朗朗的秋天即将来临,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立秋的三个物候现象: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宋代方岳有《立秋》诗曰:“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此诗正反映了这时节的物候现象。因为这时节,凉风至只是刚起步。《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也。”立秋时节,七月流火,末伏仍在立秋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天气仍十分热。有农谚说:“秋老虎,热死牛”,正是说的这种现象。“白露降”,并非“白露”,而是立秋之后,随着降雨增多,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称白露降,实际上处于“露”形成的过程。至于“寒蝉鸣”说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夏蝉仍在鸣唱,而秋蝉也放出的歌声。这时节,两种蝉声交汇在一起,既是为夏天送行,又是为秋天歌唱。
立秋前后正处于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牵牛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也是古代并具有现代色彩的七夕情人节。这一节日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有着这样的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物源》在书中也提到是楚襄王设立了“七夕”这个节日。当时的七夕节仅局限于祭祀牵牛织女两颗星辰,并没有种种浪漫故事。到了汉代,七夕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完善了七夕节,变成古代的情人节。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每到七夕,便与妃子们摆夜宴庆贺。到了宋元时期,七夕比唐朝更要隆重,京城中已经出现了专门售卖乞巧物品的乞巧节。
立秋之后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有轻盈展翅之美。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早秋客舍》中写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而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表达着人们对秋天期盼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