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大厦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从新时代如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学术研讨。
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论坛现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周宏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赵建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亮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承梁,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等专家出席线下会议并做了精彩报告;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界等共九十余人以线上形式参与了论坛。
刘孝廷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论坛做了致辞,指出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讨活动意义重大,提出在全球化已经出现各种反面现象的背景下,全球化成本逐渐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西方单一现代化模式论的破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本质上开辟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类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没有生态文明,就谈不上真正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赵建军作为主办方,代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致辞,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的主动抉择和理论创新,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我们党旗帜鲜明地选择了与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具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二十大之后,作为百年奋斗创造辉煌的伟大的党、作为带领14亿人民实施壮丽新征程的光荣的党,又吹响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集结号,中国式现代化将与西方现代化同时并进。
周宏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提出的,如何回应西方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疑等问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五位一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我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多后发优势。
张孝德主要从文明形态看生态文明导航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对比了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核心词从新时代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一个具体的、和国际接轨的、能够落地中国式提法。此外还提出以文明形态理论与思维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是赋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性、国际性、引领性、方向性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与中国高质量增长相结合。
林震提出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呼吁培养“双碳”人才、生态文明人才。推动生态文明作为一级学科,同时加强从哲学、政策、实践层面加强生态文明的比较研究。此外,林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一些先行地区,比如天津市、云南等。
李刚就质量强国与强国之路做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报告。提出世界强国都高度重视质量竞争力,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时代发展逻辑的呼唤,我国已经具备建设质量强国的各个方面的条件。
黄承梁重点论述了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生态文明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的成就,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该如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这一问题的关键答案就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郇庆治提出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伟大复兴,强调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放置,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李雪峰就中国式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做了重要报告。指出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就是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高亮华作为论坛主持人,最后也就会议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具体化、实操化的层面上,我们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接下来从知到行的全面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重中之重。
会议上,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建设路径、教育体系、时代价值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拓宽了这一主题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整场会议观点新颖、讨论热烈、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