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西四川机司善建者汇聚设计、施工、材料等多项创“新”动能承建泸州市江阳区乡村振兴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建示范基地、服务点及配套设施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发展建设注入新动能。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包括修复古建筑董允祠、新建董允学堂、山顶民宿、驿站栈道等多个建设内容,建设者充分结合当地习俗、气候、地质、产业等因素运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为这座极具美感的建筑增添了新的色彩。截止目前,董允祠古建筑修缮已完成,室内装饰装修和室外管网工程进行中;栈道工程完成90%,灯光布线安装进行中;董允学堂主体工程已完成,参数化砌体、3D打印板安装以及室外管网安装进行中。
机器人木构董允学堂
“新”设计赋予建筑美学
董允祠位于董允坝,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该祠堂为歇山式屋顶,小青瓦覆盖,清代木架结构建筑,全部采用榫卯结构,由正房、南北厢房、门房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建筑科学研究价值。因年代久远,祠堂修建前期已破损不堪,善建者们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石料,在他们手中精雕细琢,从多个古建筑寻求的同款木料,在他们手中焕发新生,甚至每一张瓦片,都特意从各地老宅中购买,只为最大程度保护建筑原貌的同时完美还原古祠古韵。匠心、专注、细致、严谨,这便是修复董允祠的善建工匠们最真实的写照。
项目以董允祠为核心,秉承“月因境时而缺”的理念,设计打造董允学堂,将董允祠包含其中,并运用多种新材料、新技术展现建筑美学和古韵之美,打造川南地区最大的异形钢木结构农旅综合体单体建筑。同时对周边梯田进行改造,重现原有梯田景观肌理,令梯田紧紧环绕董允祠,展现建筑美学和古韵之美。其他建筑物也以自然流畅、起伏错落的不规则线条,与梯田遥相呼应,像极了一幅自然水墨渲染的山水画。在展现这座古建筑与自然融合的魅力同时,对整个规划区域的流线环通进行科学规划,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人员、货流与垃圾清理等动线的合理便捷性,以创新而科学的设计理念实现各区域高效联动。
“新”材料盘活环境生态
为最大程度展现自然之美,该项目选用新型生态环保材料进行建设,如竹编栏杆、竹编扶手、竹编木饰面吊顶等,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又保证了材料的环保和再生利用。建设者通过玻璃幕墙、砖墙及木材作为表皮材料,划分出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三种层次变化。尤其在砖墙的使用中,创造性的融入了最新参数化设计手法,将江阳八景从水墨画变为青绿山水,使得董允学堂的外立墙面通过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展现出流动的视觉效果。
机器人砌筑实体效果
“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在使用“新”材料的同时,项目还利用多项“新”技术来完成建设。例如:机器人自动化砖构,精准满足定制化砖墙建造需求,机器砌筑效率相比人工砌筑效率提升50%,高精度预制生产使99%完成面尺寸误差在5mm以内;利用3D打印技术,董允学堂外墙采用了“云纹”的异形条形纹理设计,每块装饰板造型各不相同,3D打印赋予了更高的形式自由度,有效解决建筑造型难点,生产效率提升40%;使用机器人木构技术,项目使用了大尺度异形木构件机器人加工技术,能够针对双曲木构件进行切割和异性复杂节点进行减材加工,加工过程产生的烟尘、废屑也远少于传统的减材加工,相比传统手工加工,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加工效率提升50%;使用全域感知技术对全施工流程进行了监控和技术支持,用于现场施工进度和质量监控,迄今为止使用全域感知技术在现场检查出各类质量隐患20余项,极大的保障了项目的高质量施工。
机器人施工过程
在工程建设中,董允祠与董允学堂被赋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价值意义。董允祠定位为“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馆”,以古建筑为基础,与农业相呼应,展现本地历史和农耕文明;董允学堂定位为“现代农耕文化体验馆”,融合多功能厅、田野餐厅等现代建筑,展示现代文明的魅力。通过两者结合,构建多点、多面、多应用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以新的旅游亮点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及乡村振兴,助力董允坝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华西善建者,四川机司人将全力以赴,以匠心铸造精品,以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期待项目交付日,全新的董允坝可以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为当地发展注入全“新”动能。(通讯员:刁旭峰 蔡坤)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