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防治问题刻不容缓,已成为2022年全球环境政策的优先事项。在3月2日刚闭幕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175个成员国代表、79位部长和17位高级官员参与热议,或将推动“全球塑料污染防治协议”尽快落地。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将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准备了5份提案,其中3份提案聚焦当前联合国环境署重点关注的废塑料的污染治理问题,或将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中国对策”。
据了解,目前,我国工业生活废弃塑料数量庞大,由于塑料化学结构稳定,难以自然降解,其不当使用和处置及累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直受到全社会关注。塑料快餐盒、塑料包装袋和农业塑料薄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其使用量大、面广,使用周期短,目前作为普通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单一,大多是倾倒填埋方式处理,严重污染土壤、海洋等。部分废弃塑料通过焚烧进行处理,其过程中释放有毒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们健康。同时,我国石油资源匮乏,废弃塑料如不能循环回收利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李景虹委员认为,大力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的废旧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还能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同时还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有毒成分和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但由于当前废塑料循环产业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如何才能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李景虹委员建议,将化学循环作为环保型新兴产业及国家塑料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化学循环是塑料废弃物综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政策上,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并从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选环节,增加专用的塑料分选箱并规划试点高效的废塑料收集-分类分级-规模化利用的回收体系,打通原料端瓶颈。此外,设立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石化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特别是要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联合的全闭环循环示范项目。以及,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