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CEO”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懂乡村产业管理和经营服务的职业经理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服务、为农民服务,是一个可行性的路径。
谁来运营乡村产业?
2015年,我和同事们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开展扶贫工作,对如何将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挖掘出来展开研究。在这里,我们打造出了以“瑶族妈妈客房”为核心的乡村产业新业态。2017年,“瑶族妈妈客房”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全部建成。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乡村里缺乏具有管理技能和经营能力的人。这不仅仅是河边村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乡村都有的普遍问题。乡村产业发展起来以后,谁来帮助乡村经营这些产业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河边村遇到的难题,不过是更大范围乡村人才匮乏的缩影。村庄内部产业开发和运营、品牌打造和推广、市场对接与开拓,都需要懂管理和运营的人才,但大部分村庄都没有这样的人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真正缺的是可以经营乡村产业的人才。
大部分富裕的乡村都有一个致富带头人,这个人可能是村干部,也可能是农民企业家。然而大多数贫穷的村庄都没有这样的人,而这些村庄的发展也更需要带头人。
农民合作社是乡村产业常见的组织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已经逐渐成为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合作社盘活了乡村资源,使得乡村资源变成资产,为村民带来收益。农民合作社是一个市场化的乡村经营路径,一个让乡村资产产生收益的组织形态。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组织形态,都需要专业化的人去经营,那么这些专业人才从哪里来呢?实际上,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多数由村干部兼任,而村干部事务繁多,且不一定懂得经营。同时,一些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合作社、公司,同样也会面临不懂经营的问题。从经营乡村产业的角度看,乡村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管理经营人才断层问题。
借用外部管理资源存在弊端
为解决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借助外部的力量,成为许多地方共同的选择。比如引进外部公司来打造和经营乡村产业。外部的公司有人才、掌握市场渠道,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引入公司,签一个协议,公司给村集体交一个转让金,然后把产业交给他们经营。这样的形态,是借用外部管理资源,来弥补乡村的不足。这种形式固然可以解一时之急,但也有很大弊端。最大的弊端是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原本是产业的主人,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变成了雇工,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有一些流转费,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打工收入,农民的主体利益流失了。从这个角度讲,由于农民不懂管理、不了解市场,其资源虽然变成了资产,却不能为自己创造财富,反而使得自己成为了产业的雇工,只能获得很少的收益。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回到乡村创业,能够有更多帮助农村经营乡村资源的职业经理人出现。
培育“乡村CEO”
2020年,我和团队成员在云南省昆明市的六个村庄,开始了一项名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之一就是引入和培育“乡村CEO”。这是我们从2015年在河边村工作以来,就开始认识到的问题,后来想法逐渐成熟,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就要有他们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就要有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专业团队。
在昆明市雁塔村,我们的思路是依托古村落本身的房屋、空间、传统文化等,把村子打造成一个花巷,就像欧洲的小镇一样,吸引都市里的旅游者。人流进来后,我们又在村里打造各种业态,比如餐饮、文创、各种休闲场所、农耕文明体验、亲子活动等,并开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经营活动实验。
关于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待遇问题,对年轻人来说,回到乡村,当然需要有理想和情怀,要热爱乡村,但同时,又不能只靠情怀,不能否认他们的基本待遇。要提供足够吸引人才的待遇,创造年轻人回乡回村的环境。近些年,通过“乡村CEO”的人才培养以及在岗试验,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如何更好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短板的问题。
农民是农村创新的主体。如今,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开始多元化,乡村价值正在回归,大美乡村已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拓宽乡村人才来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主讲: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小云,根据《乡村之策:振兴·共富·向新》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