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综述
近日,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发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培育文明乡风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发挥典型效应,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经过评审、公示等程序,向社会推介河北省河间市等17个县级案例、山西省交城县东坡底乡等18个乡镇级案例、北京市昌平区花果山村等14个村级案例为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这些典型案例植根传统、因地制宜,注重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创新探索方式方法,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生动展现了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其做法和经验可学可鉴,将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明乡风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记忆。入选案例中,各地立足自身文化禀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涵育作用,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鄂族村位于祖国版图的东北角,在当地鄂伦春民俗馆内,桦树皮工艺、兽皮等工艺展品诉说着艰苦游猎时代的往事,东北地区革命烈士优良的家风家训故事将红色理想信念深植村民心中;鄂族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经常上演的“三句半”“顺口溜”“摩苏昆”(鄂伦春族传统曲艺说书),不仅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乡风、家风、民风。
在海南省屯昌县,排球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今年随着村味排球联赛“村VA”出圈,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探索“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村VA”比赛同时,举办农产品品牌推介、武术展演、琼剧表演等活动,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热烈的比赛氛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文化认同和主人翁意识。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吕氏乡约》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当地将乡约传统与推进移风易俗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蓝田新婚礼”模式,将“明礼诚孝”“勤为本、德为先”等家风家训牌匾赠送给新人,将讲述《吕氏乡约》《蓝田新乡约》巧妙融入婚礼环节,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金句印到婚庆用品上……引导新人和邻里乡亲传承家训家风、涵养乡风文明。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立足孝文化传统,一方面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望母山等以孝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观,建造“孝文化”主题公园、孝善长廊;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入村搜集整理历史名胜、人文传说,编纂《山七镇志》,记述传统孝善故事,培育崇德向善的新风尚。
转变思路探索移风易俗新做法
营造文明乡风需要一方群众的共同参与,入选案例中,各地创新探索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改善惠民服务,旨在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摒弃陈规陋习,营造良好乡风文明氛围。
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初三,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八寨的“侗族集体婚礼”总会吸引不少游客的目光,保留浪漫偷亲、新娘回门等必要程序,即使程序有简化,但人情味不减;当地还推出《坐妹》《侗听三江》《侗恋程阳》等原创实景剧,新编“移风易俗做得好,村规民约要记牢;红白喜事不铺张,光盘行动要发扬”等“侗族款约”,用乡音俗语和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倡树婚俗新风。
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以往每逢节庆期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频繁发生,近年来,郭坑镇通过整体策划“村TV”活动,注重在群众表演中融入移风易俗等元素,编排锦歌《移风易俗新风尚》节目,组织村民自己登上舞台做主角,极大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热情。如今每个周五周六,不仅有各村文艺分子“文化跨村联建”,还吸引到周边漳州市芗城区、长泰区、华安县等其他县区的闽南语网络红人到场与本地村民“切磋”表演。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现象,当地建议村民使用红白理事会制定的AB两张建议菜单,对践行光盘行动的村民,在家宴中心水电费、卫生费等方面给予减免奖励,创新建立“一粒米”成长故事体验带,组织青少年学习水稻的生产周期和农具的使用方法,感知一粒大米的“成长史”,体会一粮一米来之不易,辐射到每个家庭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志愿服务队引导百姓新事新办
志愿服务队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在面向乡村传播新思想新文明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入选案例中的先进典型,有些善于挖掘和传播乡风民俗,灵活诠释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飞入百姓家;有些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做好村民群众的贴心人,引领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黄寨大嫂”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黄寨镇的“明星”志愿服务队,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痼疾,“黄寨大嫂”入门入户、广泛宣传,后王村“黄寨大嫂”陆月兰,动员女儿出嫁不要彩礼,在当地传为佳话;在组织参与村歌、广场舞大赛、戏迷擂台赛、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中,“黄寨大嫂”的身影也经常出现,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添彩。
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支客”指的是帮助遇事家庭操办红白事务的“大主管”,通常由德高望重的村里长辈担任。该县探索建立了“支客”人情新风礼遇制度,组建“支客”人情新风志愿服务队,成为移风易俗“小喇叭”“监督哨”“导航员”,引导百姓新事新办、丧事简办,使人情减负入耳、道德文化入脑、文明之花入心。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琅塘镇成立“琅塘星”志愿服务队,在开展志愿活动、社企共建、关爱助学、村规民约修订、成立关爱助学金、院落会等事务中多点发力;依托“琅塘星”公众平台报道身边好人身边好事,最美淘井人戴均初、“好婆婆”陈掌玉、救火英雄周松玉等先进典型常被群众津津乐道。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组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由人大代表、党代表、乡音宣讲队、玉山县志愿者仙岩分会组成,前往各村组开展“一户一家训”“传家训·树家风”等主题活动,以家风家训精神感染教育党员干部、群众,传承优良家风。
各地的经验启示我们,基层干部要走近群众身边,用接地气、有温度的工作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见效;要在尊重乡村文化传统的同时创新思路,举办群众爱看、爱听、爱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激发参与志愿服务队的热情,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逐步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