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质生产力厚植于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抢占“绿色未来”发展先机刻不容缓。
根据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在2024年初的地方两会上,全国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氢能发展的省份数量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专门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围绕氢能企业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张国强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
《中国企业报》: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贵公司计划如何调整经营战略来应对潜在的挑战?请问在您的企业中,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利用是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
张国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下,企业需要以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驱动,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亿华通早在2012年就开始从事燃料电池行业,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及时掌握和预测行业发展进程,氢能产业链较长,交通领域和燃料电池是氢能应用的主要发力点,其商业化推广带动了氢能向多元领域扩展,尤其是在储氢、热电联供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市场空间。基于此,我们在业内率先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到现在形成了氢能和燃料电池两大业务的发展格局。
燃料电池领域,我们完成了高低频耦合的单片级交流阻抗测量技术、三级闭环快速冷启动技术及高性能引射匹配液氢技术等的开发,采用多项自主集成技术实现了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有效降低了装备成本。氢能领域,自主设计开发控制系统,成功研发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PEM电解槽、热电联供系统等多款氢能装备,预计达产后将实现加氢站加氢价格不超过30元/kg,有效降低了绿氢制备成本,为下一步在氢能领域的拓展铺路。
《中国企业报》:您的企业是如何识别、对接和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来开拓市场和提高生产力的?
张国强:在捕捉到行业发展的同时,亿华通始终走在引领行业变革的前列,2023年6月,公司自主研发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PEM电解槽,实现了多项关键性能的突破,具备秒级动态响应速度、更高的电解效率及产氢压力。该产品现应用于新疆伊宁光伏绿电制氢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开发了极低功耗的24小时无人值守电解系统保温技术,验证了户外低温环境适应性。下一步还将用于河北首个大规模风氢融合项目和首个大规模氢储能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200MW风电系统,2.4万标方每小时的PEM与ALK混联制氢站、配套40MW氢储能系统,年产氢气可达0.9万吨。
最新研发的2MW热电联供系统在新疆伊犁作为示范基地实现技术落地,促进我国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整体技术提升和产业链发展。该系统额定发电效率46%,可输出70-85℃的热水,具备并网和离网工作模式,可应用于工厂、商超、社区、孤岛等场景。
同时,将新质生产力厚植于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中。通过储能领域和发电领域商业化推广,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推进以张家口、新疆等风光氢储综合一体化项目为代表的“绿氢”供应体系建设,并在以唐山为代表的重工业城市,使用副产氢为当场运输车提供燃料,打造钢厂场景下的低成本氢气应用闭环模式。
《中国企业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您的企业是如何结合新质生产力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张国强:2022年亿华通承担了冬(残)奥会的交通服务保障工作,在投入的1,200辆各类燃料电池汽车中搭载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724辆。为满足严寒、陡坡行驶等场景需求,企业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实现-30℃的环境下放置超过8小时后116秒超低温冷启动成功,以优异的性能助力我国开创全球首次大批量氢燃料客车服务体育赛事的先河。在后续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期间,亿华通持续像示范城市群输送氢能公交车、团体班车、环卫、冷链、渣土、牵引、物流等多种车型,为规模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经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转变,有效促进燃料电池汽车批量商业化进程。
此外,企业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结合企业攻坚技术,助力区域氢能人才培养。与清华大学共建高水平研究室、共建实验室,与北京化工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等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结合“产、学、研、用”开展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工作,全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同时此外,亿华通还设立教育基金,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氢能和燃料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
《中国企业报》:您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在促进企业增长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贵公司有哪些具体计划?
张国强:亿华通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配套了全国最大的企业级燃料电池数据监控平台,具备无线数字通信和远程监测功能。借助车云融合、大数据分析及模型估计、自适应控制及高低频融合阻抗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最优控制,有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使用寿命超过30000小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在数智化控制方面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主要以提升发动机的长寿命、高可靠性及自适应性为主要方向,具体包括:通过研究超音速氢气引射回流及低功耗空压机宽工域调控技术;研究电化学阻抗结合气体动力学阻抗的水热状态观测技术,研究大功率系统集成与剩余寿命评估技术,研究大功率燃料电池商用车有限空间低温差高传热散热系统集成;研究基于气-水-热迟滞补偿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跟随技术与多目标自适应能量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的竞争力。
此外,我们也将在电解水制氢及氢储能等其他氢能关键领域针对行业有待突破的数智控制技术进行攻关,主要包括面向系统经济性最优的氢储能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适用于氢储能参与的风电制氢系统风电出力预测技术及预测应用研究及预测系统等。
《中国企业报》:从强链补链到造链,企业在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以及创造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的新布局、新成果和新突破。
张国强: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起步期间,国内没有专门生产配套零部件的厂商,部分核心零部件完全依赖从国外采购,同时由于燃料电池系统对零部件的性能要求较高,面对多技术路线,国内氢能行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选择体系。以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空压机为例,单套含税价格约20万元人民币,成本高且可靠性不足、服务不及时。
为及时解决零部件国产化的问题,亿华通通过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综合打分,选择了离心空气轴承无油空压机的技术路线。2017年亿华通开始在国内培育供应商,与国内顶尖公司合作,提供技术指导和需求指导,到2018年基本满足了当时产品技术性能需求。经过6年的技术迭代,当前国内离心式空压机可靠性、耐久性完全可以满足商业化需求,且成本已低于万元。从选择验证不成熟的产品到国产化替代100%,每年30%左右的降本。作为链主企业,亿华通为行业培育了完善的供应商体系,推动零部件实现自主化、国产化,有效支撑氢能相关产品需求。
目前,亿华通已形成以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核心,包括双极板、电堆、整车控制器、智能DC/DC、氢系统、测试设备、燃料电池实验室全套解决方案等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同时,企业聚焦可再生能源与电解水制氢高效耦合以及绿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为核心产品,参与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环节。
《中国企业报》: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有哪些新进展、新成就,特别是在“卡脖子”项目及关键领域取得了哪些新突破,以及企业引领带动相关企业实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有哪些新方法、新经验。
张国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亿华通始终专注于前沿研发及技术突破,并探索高效创新的商业模式。
技术方面,我们攻克了三项核心技术,分别是超低温冷启动设计与动态协调控制技术、高经济性多维度多时间尺度自适应控制技术、高可靠性设计方法与健康度管理技术。实现了全工况近零功率氢循环和热量自动平衡,解决了系统集成度低、效率低、氢耗高等问题,领跑行业。在氢能应用场景中,我们的PEM制氢关键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国产化率高达100%,具备秒级动态响应速度、更高的电解效率及产氢压力。
商业模式方面,通过创新联合推动氢能可持续发展。2023年由张家口市牵头,亿华通作为理事长单位,组织京津冀三地氢能领域骨干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成立了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作为牵头单位,亿华通将通过“以电养氢、以氢促产、氢电协同、跨越发展”的思路,助力氢能企业协同发展。亿华通作为战略投资者成立投资运营平合,按照用户使用成本不增加的原则,通过以租代售、融资租赁等方式,统筹推进燃料电池车辆购置、运营、管理等环节,加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推动交通、冶金、化工低碳转型,树立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标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