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河南郑州举办。以“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平行论坛——第二次全国企业新质生产力峰会第十次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企业报》集团、中国企业发展论坛组委会承办。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出席会议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推动新质生产力 发展应在“四全”上下功夫》。
一、全视角认知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而是使传统产业摆脱传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发展理念是其指导思想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新发展理念对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作出了明确规定。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特征,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开放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科技创新是其核心要素
世界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使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标志,使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主要标志为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剧烈变化,科技剧变的突出标志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兴起。我国只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劳力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跃升是其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力资本跃升、高科技和新型生产工具孕育、科技和产业前沿探索上下大功夫,才能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四)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其基本保障
我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尤其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只有通过高水平改革开放,才能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我在《开放、改革、治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开放、改革、治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开放打头、改革跟上、治理保障。现在看,开放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应该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紧紧抓住科技、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开放。
二、全链条主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由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这一链条催动形成的。目前,我国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均具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通过优化配置使其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
(一)主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三种方式
1.全链条的正向推动。正向推动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推动高科人才培养、高科人才推动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推动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这就要求,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立足各自实际,制定实施适应下环需求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四环联动主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全链条的逆向引导。逆向引导主要表现为:新质生产力引导高端产业、高端产业引导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引导高科人才、高科人才引导高等院校。这就要求,从链条终端到其始端依次发挥目标导向作用。
3.全链条的相向而行。相向而行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都为催动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的发展都朝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相向而行。
(二)链条各环的优势与劣势
1.高等院校不少,世界顶级大学不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3月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现有高等院校3013所,毛入学率59.6%,在学规模4655万人,约占世界在学总人数的20%。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但列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所的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不含港澳台)。
2.高学历人才不少,高科研发人才不多。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20年末,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高达2.18亿人。科技部报告显示:我国同年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仅为523.5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才走出去的多,回来的少。《2022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报告数据显示: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从2021年的6200人增加到2022年的6664人,有留美意向的从73.9%增加到76.7%。
3.高新成果不少,成功转化不多。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到2023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高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166.5万件,占总量的41.5%。《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13.3%。
4.普通产业不少,高端产业不多。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也涌现出位居世界前列的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高铁等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还有不少差距。
从上述“四个不多”可以看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推链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调节高端产业发展布局、以高端产业发展布局调节高新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创新调节高科人才培养、以高科人才培养调节高等院校设置的倒逼机制。也就是说,高等院校要适应高科人才使用需求,高科人才要适应高新技术创新需求,高新技术要适应高端产业构建需求,高端产业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四)制定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启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性计划。这个计划着眼发展人工智能的宏伟目标,涵盖了政府和私人AI公司的资源,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英伟达等世界著名企业。
我国应制定实施以政府和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企业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为主导;以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战略规划。
三、全过程推动产学研金深度融合
我国催动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尽管非常齐全,但其各环的链接还不紧密,其动能也不强健。走什么路径才能使其优化配置和强健支撑?主要有六条路径。
(一)科学家领衔创办高端产业企业
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视野。科学家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罗永章,用自己团队开发的蛋白质药物制备技术创建的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二)企业家率领高科人才发展高端产业
企业家既有做大做强企业的基本条件,又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他们通过招揽高科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能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任正非创办的华为公司员工共有19.5万名,其中博士和硕士占比达到50%。2022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计超过9773亿元。这是华为在美国极力围堵之下而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
(三)科学家和企业家携手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科学家具有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企业家具有管理经验和资本实力,双方合作不仅能够办好企业,而且可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与深圳大疆创始人汪涛合作之后,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企业。今后,我们应该更好利用这种“两家”联动模式。
(四)国企和民企混改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国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优势,民企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国企和民企混改既可发挥各自优势,又可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还可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引入多家民企资本之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新技术与新业务的研发与推广,提升了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五)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
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这种载体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与科研机构高科人才的重要作用。
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建立了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智碳与环保、耳鼻喉医学、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有力推动了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了重要催动作用。
(六)知识产权运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2年11月发布的《关于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搭建功能性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并指出“各个功能性国家平台共同构成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作为平台体系的‘核心圈’,提供数据底座、服务标准和服务产品,依功能引领绩效提升“。这个通知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3年9月认定了北京交易服务平台等12家功能性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其中3家交易服务类平台、2家金融服务类平台、4家特色服务类平台和3家工具支撑类平台。这些平台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起到有利支撑作用,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到处寻求科技成果、专家到处寻求落地企业”的无序状态。
四、全方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已跃居全球排名31位,连续两年被列为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但我国营商环境与催动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方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三化既是政府应予承担的根本任务,也是企业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以市场化提升企业内在动力
大家知道,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在全球由来已久,《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和《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这两本经济学名著都认为,世界经济学史是一部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史,世界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史。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属于政府干预史,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属于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史。在目前经济复苏乏力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能将“有限政府”变为“全能政府”,不能把应由市场决定的事情变为政府决定的事情。只要营造真正的市场化环境,企业就会按市场规律办事,进而就会产生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以法治化推动企业依法治理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学术顾问魏加宁教授在其“政策刺激,还是改革开放?”演讲中讲道:营商环境最重要的,一个是法治,一个是两平,即“和平发展”和“公平竞争”。这与全国政协在营商环境调研和中央下发的文件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最近,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指出:今年将从六个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排在首位的是“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的同志表示,今年将着力构建民营经济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
(三)以国际化促进企业制度转型
国际化不仅能够拓展企业走出去和引进先进技术、人才、资金通道,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制度转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围堵我国情况下,我们应该咬定国际化不放松,千方百计打破这些封锁。国家层面需要积极制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广大企业应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来实现制度转型。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推动政府转型。政府转型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调研中,许多民营企业向我们反映:地方政府朝令夕改问题严重,今天按其文件要求进行整改,明天又来了新的指令;有些企业好不容易研发成功高新技术,相关部门不是给予积极支持,而是设置重重障碍;有些民营企业拟与国有企业合作,也因相关部门干扰或国企决策不及时而丧失良好机遇。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高端产业就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难以形成。因此,应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府转型放在重中之重位置。
谢谢各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