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质的营商环境首先必须是优质的法治环境。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四川成都对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复盘,从理论层面总结经验,从实践层面提炼教训,既是完善和进一步营造和谐营商环境的需要,也是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需要。
公共法律服务营商环境的现状
(一)公共法律服务渠道较为畅通。现阶段公共法律服务的渠道主要包含:一是线上平台,即由司法局、园区、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双向多点一体化互动视频终端,由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统一调配服务资源;二是实体服务平台,即打造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镇(街道)服务站、村(社区)服务室等;三是各地自主创新,例如成都市w区依托“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自主研发“法治大数据”平台等;四是定制服务,如组织召开企业座谈会、开展“送法进产业园”等活动,为成长型民营企业提供“护航式”服务保障等。
(二)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初具规模。成都市各级法律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咨询,包括法律援助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鉴定机构、法治宣传机构以及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以w区为例,该区以产业功能区为发力点,在医学城B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街道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法律服务之家,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服务。
(三)服务模式由一家独唱向集体合唱转型。一是数据共享。以w区为例,通过“公共法律服务云大厅”,链接“12309”检察服务中心、“12338”妇女儿童维权中心、信访接访中心。二是基层社会力量参与。以w区为例,目前已创建20余个“个人品牌调解室”,规范了70个法律服务阵地,实现法律服务纵向到底。三是公共法律多元服务。如w区创建“w法律学院”,组建导师团开办“法律诊所”,选聘175名在校生到村(社区)担任法务助理,建设“三医”领域、民营企业等纠纷联调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纠纷解决途径。
(四)公共法律服务成效不断显现。自2017年w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以来,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了接待来访群众、提供热线服务、民事法律援助、调解民间矛盾、公证、司法鉴定等相关服务,创新开展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公共法律服务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营商环境意识还需加强。立法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基层立法联系点尚未发挥积极参与立法协商的作用,司法行政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的数量有待提升,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营商环境统筹力度有待提升。国有企业公司律师覆盖率不足100%,民营企业的律师覆盖率更少,从近一年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成都市辖区内涉公司民事案件来看,未聘请律师的企业约占10.37%。缺乏推送营商环境改革信息动态的统一平台,经济管理部门与法律服务行业之间常态化的营商环境研讨交流机制尚未建立,营商环境的社会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服务人才有待进一步孵化和培育。首先表现在律师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横向对比先进地区,成都较上海律师人数差距近半,专业人才数量配置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从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缺乏三医产业、知识产权、涉外贸易、证券金融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最后,一线司法服务辅助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法律专业的辅助人员比例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
公共法律服务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营造创新型法治营商环境。一是强配套,出台公共法律服务办法。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服务营商环境做出特别的版块加以强调;二是强统筹,找准服务新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制定为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相关意见、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法治保障等相关意见,建立健全法治服务营商环境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是强改革,创新法治服务营商环境鲜明特色。依托区域法庭、基层司法服务站等建设护航经济工作,积极邀请企业旁听审判,主动问需企业、服务企业。四是强培训。将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等相关课程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重点内容,将“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纳入法治城区创建指标体系,推动各区、各单位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水平。
(二)践行服务理念,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是加大公共法律服务投入。将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纳入政府购买目录,特别针对区域小微企业、初创型企业实际,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扶持小微企业加强依法治理,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大力拓展劳动就业、知识产权、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服务,围绕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政府法律顾问参与招商引资、园区规划发展、区级国有公司工程项目建设、对外谈判、应急处置、区域安全的工作通道。三是提供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积极推进各类企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助力企业依法规避和防范经营风险;加快法律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与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对接,为各类市场主体选聘合适的法律服务人员提供公正权威便捷的信息服务;优化法律服务行政审批流程,加快落实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并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便民度;加强营商环境法律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构建经济管理部门与法律服务行业之间常态化的营商环境研讨交流机制。
(三)强化政策支持,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一是完善多元解纷联调机制。建立完善仲裁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汇聚和整合镇(街道)及部门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格化建设,打造网上多元解纷平台,积极对接司法确认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服务。二是注重公共服务法律人才培养。将高端法律人才纳入人才招引、落户、培养规划,引进专家机构法律人才。将公共法律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市级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在蓉高校合作,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提升法律工作者素质。孵化培育法律服务公益组织,鼓励法律专业从业人员及专业社工注册社会团体或社工组织,吸纳高校师生、志愿者、退休政法干警为建立多元化公共法律供给做贡献。三是优化公共法律宣传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开设法治专栏等手段,广泛宣传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信息、先进典型、创新举措等,不断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构建司法大数据服务网,提供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失信人名单并纳入信用联合惩戒,实现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融合分享,营造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2021年9月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