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年轻人扶腰直上,老年人不敢挂号……AI出现的这一天会改变什么?

2025-06-30 15:13 来源:智谷趋势 次阅读
 
年轻人扶腰直上,老年人不敢挂号……AI出现的这一天会改变什么?

我们似乎正面临一场“慢性崩溃”,不分地域。地球分裂成两个世界:一半人口,缺医少药,连最基础的医疗服务都得不到;另一半人口,即使是曾经被人羡慕的高福利国家,也在高成本、低效率的系统失衡中疲于应付。

即便是自由市场的“旗手”,也逐步成为被市场反噬的患者。在美国,特朗普最近很恼火。一瓶中国研发的抗癌新药,在中国的年治疗费用不到5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却要120万元人民币,差价近25倍;一款常见的糖尿病药,在英国法国的售价大约是300元人民币,在美国却要花1300元人民币……

20250630140458491614907.png

欧洲的免费医疗排队成灾。一个非急诊预约,动辄等数月,多则半年,等病患见到医生,也许已经差不多见到上帝的微笑了。

至于中国的医疗,在Tiktok上倒是颇让老外羡慕。然而数据道出了另一面现实:仅广东一个省的三甲医院数量,已几乎等于整个西北地区的总和;一位医生每周平均要接诊155名患者,是OECD国家平均接诊量的4.4倍。普通人看病,终究要为横亘在地理、信息和资源之间的鸿沟,一次次奔赴。

医疗,本该是让人类生存得更有质量的系统,如今却成了被仰望的高墙,浇筑出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真相——人人亚健康,个个撑极限。,成了跨越边界、人种、性别、民族……大多数人处理健康问题时最理性的选择。

被普通人撑起的“健康极限”

年轻人不敢请假,中产不敢生病,老人不敢添麻烦……普通人正在用“三大精神内耗”,撑出当下千疮百孔的医疗现实。

调查显示,68%的年轻人有病不敢请假。别人扶摇直上,年轻牛马们只能“扶着腰上”。

工作日难请假,周末难挂号,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泡枸杞、八段锦,试图用最低成本掌控超负荷的身体。他们强撑着“脆皮”体质,提前拐入慢性病车道:脂肪肝、高尿酸成了毕业三年的体检标配;腰突、脱发、肥胖、失眠全面年轻化……

202506301405351951412178.png

同样撑得力不从心的,还有中产。都说中产背后四座山:房贷、孩子、父母、体检单。在有车有房、有稳定工作的“体面”背后,多少中产曾在脑海里反复推演生活的变数和后果?倘若房子真成了纸面财富,倘若工作不再有“铁饭碗”一说,那么一场病,可能就会压垮全家的财务结构。

纸面富贵,生活易碎。既怕小病拖成大病,又怕一查出点什么,影响工作、打乱家庭节奏。“这点小病,忍忍就好”,是中产焦虑之下的精神自保。老年人也很无奈,医院成营地,理解成壁垒。他们被慢性病反复侵袭,是医院各大门诊的排队主力。可是一旦没有子女陪同,看病就成了他们孤独面对的“迷宫”——

检查报告看不懂、药盒说明看不清、不会描述症状、记不住医生说什么……有调查显示,超过九成老年人建议医院应设置显眼的老年人专属地标,以摸清看病的线路。一次误吃药,一场延误治疗,随时可能演变成全家人的精神内耗。冷冰冰的数字背后,落在个人身上,都是100%的消耗。

其实很多健康问题并非无法诊断,而是当前的医疗资源体系尚不足以高效处理每一个诊疗需求。但硬撑的身体,跟硬撑的医疗系统,任何一方不堪重负,都将是“慢性崩溃”的开端。30年前的日本,便曾真实走到崩溃的边缘。

危中看“机”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一场被称为“黑色医疗”的十年危机,一度引发日本社会对“医疗费亡国”的恐慌。一切的起点,是对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严重误判。日本政府在80年代认为,医疗资源已相当充足,甚至提出要削减10%的医生数量。

万万没想到,进入90年代,老龄人口加速增长,以慢病为主的老年患者数量急速攀升,医疗需求远超预期,14%的老龄患者长期占据60%的病床资源,医院几乎成了养老院。

当时日本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医疗费用却一直高速增长。到了1995年,日本医疗支出突破27万亿日元,仅三年增长了近5万亿。

20250630140608345961766.png

如果再不对医疗费用进行有效节制,按照其老龄化速度计算,有社会学者提出,日本财政将在十五年内破产。

日本政府不得不“削足适履”,采用强硬的控费措施,这也令日本的医疗系统陷入恶性循环——病人沦为低成本医疗的牺牲品,医药造假、医疗事故频发,医生超负荷工作,医患关系跌至冰点……

这场始于误判的危机,最终酿成医疗系统长达十年的慢性崩溃。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相似的结构性压力。3亿老龄人口,9亿亚健康群体,1亿慢病人群;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年轻化提前到来,而医疗资源配置仍然高度集中。2022年,我国三级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9.5%,却承担了全国58.4%的就诊量。

当大医院像高速,社区医疗像县道,所有人只能堵在有限的入口上。不过,与30年前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国更早意识到结构性挑战的复杂性,也更早拥有技术路径上的备选答案。大医院调峰,到推进分级诊疗,过去三年,整个体系都在寻找新入口和“减压阀”。

202506301406262021149463.png

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门诊患者,平均等待时间减少至17.72分钟(2021年为20.12分钟,2022年为18.09分钟);全国急诊留观患者的平均滞留时间,在短短一年内缩短了1.81小时。

而比日本更幸运的是,我们正好赶上全球性的技术拐点——AI,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全球医疗系统减压?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按需医疗、家庭诊疗、实时解答正在成为全球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慢病管理的数字化,有望减少高达30%-40%的不必要就医支出。

这是什么概念?从全球的变化来看,答案越来越清晰。

在美国,近一半人口受到慢性病困扰,而休斯顿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远程医疗服务的患者,一年内能减少6.7%的非必要就诊,而每一次避免,能为患者节省2468美元的医疗开支。(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报告)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也指出,四分之一的全科医生预约,其实完全可以在线解决。

这些数据背后,指向一个共同的趋势:医疗资源,正在“去中心化”。换句话说,要让管健康这件事,从集中在大医院,逐步流到每个人手中。现代公共医疗清楚地知道,如果能把初步判断、分诊建议、健康管理等“医疗入口”尽早放到个人手中,不仅能成为医疗系统的“减压阀”,也能帮助普通人少走弯路、少乱花钱。

对于拥有3亿老龄人口、9亿亚健康人群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说,1949年后,我们曾经靠强制以及豪情万丈,把赤脚医生普及到了几乎每一个村落。这一套在今天已经很难重现。幸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2506301407231770604295.png

缓解医疗系统压力的解法,必须是让更多普通人能在AI的辅助下,对健康状态预先识别、初步判断,从而把线下医疗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而在全球越来越多科技巨头投入AI健康领域之际,一些AI产品,如蚂蚁集团发布的AI健康APPAQ”,可以说是一次恰逢其时的系统补位。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 拿着体检报告一头雾水;

· 对着药盒发愣,不知道能不能和其他药一起吃;

· 半夜胸闷头晕,在“忍一忍”和“去医院”之间纠结;

· 上网查症状,要么被虚假广告吓得惊慌失措,要么被复杂术语劝退。

4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项目经理,刚拿到单位的年度体检报告时,上面显示血脂偏高。可即使人到中年,人生经验足够丰富,面对没有解释的报告,看不懂就是看不懂。

比起报告上用扎眼红字标注的“健康异常”提醒,张先生更在意的是,有没有人能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办?信息是否可靠?

谨慎的他拍下报告,上传到AQ,很快,系统生成了解读反馈:当前指标在什么区间;是否需要进一步就医或调整饮食;潜在的健康趋势变化;针对性健康管理建议……

这让张先生对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有了清晰认知。而AQ生成的解读背后,有着医疗大模型做支撑——

它会学了包含报告、影像、药品等超万亿级tokens专业医疗语料,被上千位专业医学人士、专家训练,从而保障普通人在信息混杂的时代,能得到更准确可靠的回答。

202506301414421378750478.png

而对于李女士来说,看病的困扰则在另一个维度上。她在肿瘤术后康复期,每次复查都有一堆问题想请教专家,但三甲号源紧张,加之看病时间局促,她不得不一次次把问题咽回肚子。

一次偶然打开AQ,她尝试和“名医AI分身”对话:那一刻我甚至有点感动,积攒许久的疑虑,终于有机会好好问清楚医生,而且上面逐字逐句回应,非常有耐心,每个回应都标注了靠谱的信息来源,很放心。

这些“医生AI分身”,是AQ基于全国近200名顶级专科医生专家的问诊思路训练而来,就像一位专业医生坐在你对面,听你说话、帮你判断。除此之外,AQ还接入全国超千家医院、百万级数量的真实医生,把诊断入口从真实的医院延伸到每一位普通人手里。

2025063014152028060062.png

但是说到AI应用,很多老年人乍一听,“敬而远之”。在很多老人眼里,手机是复杂的,医院是遥远的,每每碰到健康问题,最先考虑的还是不要麻烦子女。

73岁的李伯最近换了高血压药,不确定能不能跟其他药一起吃。子女不在身边,自己看说明书又吃力,得知AQ支持语音提问,他试着说了一段。

几十秒后,他听懂了解释——这是他第一次,不用麻烦子女,也能判断自己的用药方案。正如《健康中国2030》提出,“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而对健康状态的判断力,正是每个人履行这份责任的开始。

AQ的出现,是为了让普通人在无数次对着报告发愣、对着体感犹豫、对着挂号系统手足无措时,能更准确地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拍个照,它能读懂报告、解读药盒,甚至看懂皮肤变化;说一句“我最近头晕”,能收到像真人医生一样的追问和建议;下一步要不要去医院、应该挂哪个科,它都能给出耐心可靠的回答。

我们无法让医院在短期内多出几倍资源,而AQ所构建的,是用技术和责任,连接起普通人跟医疗系统之间长期存在的那道缝隙。不是每个人都能挂上专家号,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更靠谱的数字医生,更高效的线下诊疗机会。

结语

真正的医疗普惠,是让每个人少生一次病、少跑一次急诊、少做一次错误决定。如今,随着AQ们的推出,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真正有了落地的工具。

未来,医疗系统的韧性,也将取决于普通人是否拥有更简单、更可靠、更平等的医疗入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 | 傅斯特

点赞()
上一条:御君方第一届芳华杯·全国家庭医疗服务病例大赛隆重启幕2025-06-27
下一条:年轻人扶腰直上,老年人不敢挂号……AI出现的这一天会改变什么?2025-06-30

相关稿件

年轻人“闯入”老年旅行团,有人惊喜有人不适 2023-06-18
养老服务业拿什么留住年轻人 2022-11-07
关于防范老年人金融消费诈骗的风险提示 2024-09-25
年轻人成为旅游市场生力军 2024-06-25
线下购票难?老年人不应被挡在影院外 2023-02-21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