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交通基建大国,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翻一番、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交通出行日渐便利,但潜在安全风险也在增加。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铁路、大型桥梁隧道、城市地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开始进入‘服役中后期’,日益增长的运营需求与安全保障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日渐显现。”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言,制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标准、设立“首席安全官”等,多方着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能力。
3月10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苏权科今年提交的提案是《关于设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首席安全官”制度的建议》。“随着服役时间增加,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结构性能和功能维护需求日益增加,考虑到极端天气、突发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影响,安全运营服务水平与安全保障能力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苏权科表示。
苏权科分析,目前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营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是运营安全评价标准与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统一。现有的各类安全评价、评估、监测和检查的内容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缺乏与新基建背景下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难以为安全运营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同时,设计、建造与运营各阶段缺乏有效的界面衔接。体制多样性、运营模式多元化、系统复杂性等因素导致全生命周期联动不够,难以实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管理。
其次,设计、建造与运营各阶段的安全管理缺乏有效衔接。苏权科举例说,一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后,往往有多套信息管理系统并行,拉低了安全管理水平。此外,安全运营的责任重大与业务地位不高两者不平衡,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交通企业,其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往往还不够健全。”苏权科如是说。
“我们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运营规程。”苏权科首先聚焦“标准建立”提出建议:这套规程,可以根据国内典型重大项目运营管理经验、重大工程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探索实践成果、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立,并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
最后,对设计与施工阶段,应当提前考虑运营相关工作内容做出要求。对运维阶段,运维工作内容与标准、管理流程、安全监测、应急管理、专业人员配置等要做出科学规定与指引,同时对运营管理涉及的不同主体的职责和协同进行界定。此外,探索建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主体认证制度,以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如何确保标准应用到位?苏权科建议,借鉴“航天工程总体设计部”理念,加强接口管理,做好设计、建造转向运营阶段的有效衔接。航天工程通过“总体设计部”贯穿工程技术、生产与运维管理全过程,实现了设计、咨询与管理功能的有效衔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也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安全运营理念,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充分考虑运营阶段的安全管理需求,实现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
苏权科建议,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领域引入和推广“首席安全官”制度,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营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尤其是解决企业中安全管理部门地位不高、话语权弱等问题。
此外,苏权科还提交了《关于提升港珠澳大桥科学、体育、文旅价值的提案》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珠海建设国家级桥梁博物馆及交通科技小镇,二是打造连通粤港澳的海上国际马拉松品牌,三是打造港珠澳大桥海上户外经典音乐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