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万企兴万村”再次成为热词。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提出,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当其时:以“三农”为着力方向,通过开展经营性合作、公益性帮扶,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农民稳定增收,乡村蓬勃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磨长英对此一直关注,从“万企帮万村”升级为“万企兴万村”行动,磨长英看到民营企业为此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实际工作和调研中,也体会到民营企业在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方面受到了一些制约,对此她提交了相关建议。
加大力度推动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 磨长英认为,民营企业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五方面的制约;一是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还在大量流向城市,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和助推共同富裕还未形成较为突出的资源要素优势和较具吸引力的政策体系,更多还是依靠企业家的“乡愁”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担当来支撑。二是乡村产业多为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加上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偏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因素,企业在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农村发展二三产建设用地指标较为紧缺,企业用地难问题突出。四是农业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较少,加之探索创新信贷方式不多,企业较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压力大、成本高。五是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的产业路、旅游路“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望山走倒马”仍然是这些地区农产品出不来、产业进不去的重要原因。
打通这些痛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政策、要素保障、制度建设必不可少。磨长英建议,对在农村注册缴税、解决当地农民就业的企业,采取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设备购置补贴等多种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吸引更多城市资本下乡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机合作、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对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给予更大奖励和更多银行贷款贴息。对在农村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轻资产型企业,加大财政直补,帮助企业在农村加快落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解决用地难方面,磨长英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地方每年预留乡村振兴的二、三产用地计划指标并建立专门、快捷的申请通道,对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倾斜,为在乡村发展种养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建设冷链设施且已形成规模、利益联结稳定紧密、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提供专项保障。
另外,在技术服务企业、完善配套设施方面,磨长英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加大津补贴、工作经费、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优待政策,鼓励更多科技人才、科研人员下沉到农村企业任职或兼职,实现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镇企业全覆盖。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建议对种养业形成一定规模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交通、水、电、气、网、污水处理等生产要素配套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并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建设资金,或通过发行乡村振兴国债来筹集资金,切实打通这些地区产业路“最后一公里”,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最后,在促进农民就业方面,磨长英建议对在当地乡村注册的企业,以企业解决离土不离乡农民就业数量为重要核定依据,补贴企业缴纳员工社保费用,做到雇用一个离土不离乡农民就补贴一份社保。同时,对企业雇用离土不离乡农民的,探索统一采用农村社保体系,促进农民就地就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民营企业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两会上,磨长英也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的建议。“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营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民营企业既是受益者、参与者,也是践行者、推动者。为更好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助力共同富裕,应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让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朝着更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完善,推动民间资本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投入”她说。
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边疆地区建设,磨长英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完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政策体系,尽快出台《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和细化具体支持措施,为边疆民族地区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边境省份实行与周边国家一致的优惠政策,促进边境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完善要素保障,解决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对乡村振兴带动作用明显的边疆民族地区产业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四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升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