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涉农金融产品、“三农”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新要求,这为银行业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来,金融机构将瞄准“三农”金融堵点对症下药,疏通金融服务“三农”经脉,为广袤乡间引入“金融活水”。
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近年来,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今年2月份,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5万亿元。分别来看,2022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户贷款余额1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农业贷款余额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普及率已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了大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应当看到,农村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入规模、产品设置、风险分担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与城镇相比,农村金融普惠程度仍有待提升,农村金融风险仍然偏高。此外,地区差异带来的金融服务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如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充分满足农户需求。
具体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面临哪些难点?叶银丹表示,一是从金融业视角来看,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少,以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总体上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匮乏。二是农村地区仍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没有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作为支撑,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缺乏积极创新的动力。
有鉴于此,《通知》明确,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机构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大有可为。“《通知》的核心是发挥并利用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行、地方农信机构等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逐步实现涉农金融资源有效投放。”兴业研究首席金融行业分析师孔祥表示,一方面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在资金成本上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相关机构在县域农村网点分布不足,这制约了涉农领域资产投放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可以引导各类型金融机构积极合作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风险管理、获客引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提升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服务效能,应发挥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实践表明,一些地方金融组织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在法律地位、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机构发挥机制灵活、响应快速等特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健康发展。
创新完善涉农产品
近期,随着上市商业银行财报披露接近尾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和行动也逐渐揭晓。专家表示,各大商业银行立足自身定位,瞄准乡村金融服务的短板,大力度推出涉农金融产品,不仅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还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出新的金融帮扶路径。
丰富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农行先后推出国家储备林贷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乡村人居环境贷等“三农”专属信贷产品,“三农”特色产品数量达到273个。农户线上贷款产品“惠农e贷”增速达到37.3%。参与设立多只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乡村振兴债券承销稳居同业首位。
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种植养殖周期所涉及的环节设计产品,比如,“水产饲料贷”“粮食收购贷”“活禽抵押贷”等,提供的资金要精准直达农户需求。“涉农金融产品的设计应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要求,并引导农户在享受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叶银丹表示,结合各地区的产业和发展优势,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金额、不同主体的产品,使其在融资、结算等方面形式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优质、渠道更加多样。
针对农户缺乏抵押物的融资堵点,《通知》提出,要拓宽农村合格抵质押品范围。专家表示,商业银行要及时推出适用于农村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近年来,大中型银行积极向县域下沉业务,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创新推出“龙牧贷”“农机云贷”等乡村振兴系列产品。“用手机银行APP就可以申请‘农机云贷’,这解了我购置农机的燃眉之急,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的种植大户何文说。为破解农业机械装备融资难问题,吉安市青原区的银行机构创新抵押方式,把裕农、便农金融服务延伸到村,满足了农户、家庭农场在农忙时节多元融资需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满足农户需求并优化供给。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两权”是农户最主要的财产权利。因此,商业银行应着手完善“两权”抵押贷款产品的相关配套措施,这对于解决农村金融有效抵押物不足、释放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接下来还需要从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两权”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实时、动态监测农地流转情况,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二是探索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农村“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机制。包括风险资金池、代偿补偿机制、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等,确保“两权”抵押贷款模式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涉农产品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通知》提出,丰富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的专属金融产品,重点为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消费、教育培训等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金融服务质量,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接下来,针对“三农”领域客户特点和资产特点,金融机构应在贷款利率、担保条件、贷款期限等方面出台差异化政策,创新针对性产品,加大首贷、信用贷等信贷支持力度。
探索丰富增信方式
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部分金融机构在农业领域经常出现不愿贷等现象,涉农金融仍是个难差事和苦差事。
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两个方面。叶银丹表示,从农业行业风险看,由于农业属于弱质型产业,与气候、自然灾害密切相关,此类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引发农业减产、农民收入减少并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短期坏账增加。从农户信用风险看,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征信机构力量相对薄弱,借款方可能由于经营不善等因素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此时便产生了违约风险,导致多数金融机构不愿贷。
为此,《通知》提出,银行机构要积极破解农村金融增信难题,探索丰富增信方式。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可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定期发布失信名册,以信用建设促进贷款投放,实现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普及金融与征信知识,强化社会宣教,将信用积分与贷款额度挂钩,给予积极加入征信体系的农户与村镇企业政策奖励,从而促进农村征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整村授信为农户“贷”来极大便利。“我们村被邮储银行宿州市分行建成信用村后,农户凭信用就能办理贷款,不但手续简单,而且利率也有优惠。”安徽宿州市大店镇静安村种植大户闵阿龙说,随时可支用的信贷额度,用贷款购买农资更加方便了。近年来,邮储银行宿州市分行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和网格化管理的客户经理队伍,走访了解“三农”金融需求,深入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农户信息大数据平台,不断加大农户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为解决涉农主体融资难夯实了基础。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宿州市分行建成信用村1069个,评定信用户超过23000户,线上信用户贷款余额2.85亿元。
然而,防范涉农金融信用风险,更是金融机构贷后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通知》提出,要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管理,积极化解涉农不良贷款。叶银丹表示,当前征信机构难以准确采集与评估“三农”的信用信息,可以探索通过“政银”合作等方式,以大数据为支撑,打造更为完善的“三农”征信综合服务平台,借此减少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金融机构也可以借助当地政府与村两委等基层组织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将信用程度高的农户作为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依据,从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此外,化解涉农不良贷款,还需要从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入手。李广子建议,在贷前阶段,应当加强对涉农客户的风险排查,有效识别客户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增加信用增级要求;在贷中阶段,加强对涉农客户的风险管理,了解涉农客户的信用风险变化情况,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在贷后阶段,通过债务重组、不良资产转让、核销等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本报记者 王宝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