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王三合
韩咪咪制作的陶俑 王三合 摄
韩平哲(中)、韩咪咪(右)父女两人教外国游客制作陶俑 王三合 摄
揉泥、压模、脱模,精修发髻、铠甲……6月1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韩平哲秦文化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韩咪咪正带领游客开启一场奇妙的“兵马俑”探秘之旅。她拿起一块陶泥,熟练地在手中揉捏、雕刻,不一会儿,一个初具雏形的“兵马俑”便呈现在大家眼前。制陶完成后,体验课进入创意彩绘环节。韩咪咪拿出颜料,为大家讲解兵马俑的色彩特点。“秦代的色彩虽然不像现在这般丰富,但每一种颜色都有独特的韵味,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美的追求。”说完,她拿起画笔在一个陶俑素坯上轻轻勾勒,一尊身着鲜艳服饰的“兵马俑”跃然眼前。
1983年出生的韩咪咪从小深受父亲韩平哲影响,2007年从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陶俑制作技艺,如今已是陶俑烧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2019年,韩咪咪协助父亲创办了韩平哲秦文化工作室,为学校、社会团体等策划、定制传统工艺体验课程,让中外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陶俑制作。
在守正传承的路上,韩咪咪深感与时代接轨的重要性。她敏锐捕捉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反复构思、尝试新的造型,设计出具有时尚感的年轻化文创作品。2020年,她设计创作出Q版兵马俑文创作品,并以此为模型开发新的陶俑模具,用于手工制作体验课。这些新模具一改传统兵马俑严肃庄重的形象,以圆润可爱的Q版造型示人,并在细节上保留秦俑特色,如独特的服饰纹理、发型、配饰等,推出后受到一致称赞。“原来觉得兵马俑离我们很远。韩老师设计的这个Q版兵马俑太可爱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游客朱妍兴奋地说:“这种体验课很有意义,尤其对孩子来说,不仅能让他们体验玩泥巴的快乐,还能感受到秦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深入了解秦文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韩咪咪也大胆创新,独立设计创作出多款卡通造型兵马俑及仕女俑,还将刺绣老虎帽子、“泥叫叫”等非遗元素融入陶俑制作。搭配虎头帽的“唐妞”、顽皮噘嘴的“陕西冷娃”,让古老的陶俑多了几分俏皮与可爱。
“我们在俑身上用‘泥叫叫’技法设计了哨孔,让其能吹出声响。”韩咪咪轻吹试音,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响起。
“大学毕业后回家跟着父亲做陶俑,最初很多人不看好,但随着国潮的蓬勃发展,非遗的现代表达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我也借着大学主修国际经济与贸易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背景,加速‘兵马俑’出海。”韩咪咪不仅能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游客讲解陶俑传统制作技艺,还联系不同渠道将兵马俑工艺品销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
来自德国的游客Joscha拿着刚刚学习制作完成的泥俑惊叹:“师傅帮我们精修过的陶俑太精美了,我很高兴能亲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陶俑。这个体验活动非常棒,我们一定要推荐给朋友们。”
“相较之前单纯的工艺品生产销售,我们开发了各种非遗体验活动,还带动一些陶俑烧制技艺老师傅再就业。本地的资深工匠们有了用武之地,创收显著;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从业者有信心从事传统文化行业。”韩咪咪说。
“以前的陶俑小工艺品一个才卖30元左右,韩咪咪创新设计的手绘陶俑一个能卖到150元以上。”今年61岁的老手艺人王亚宁从1984年就跟着韩平哲做陶俑,可谓见证了陶俑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陶俑烧制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与弘扬。只有不断创新,陶俑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家乡的形象代表。我要把这份珍贵的技艺传承下去,把兵马俑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让更多人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韩咪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