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回复
2025-07-23 11:07
网友:南风知我意
联合申报方面,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四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传统商旅文化(茶路遗珍)”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为2025年唯一跨国联合入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该项目涵盖中国陕西茯茶制作技艺、哈萨克斯坦骆驼商队礼仪、乌兹别克斯坦丝绸编织技艺、伊朗波斯茶具制作技艺等12项核心元素,覆盖贸易往来、语言交流、民俗融合等多元文化维度。其二...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1:05
网友:Aurora
非遗传承人培养从“单一技艺传承”转向“技艺+产业”双轨培育,相关政策聚焦“传习场所升级”与“产业转化赋能”。传习场所建设方面,财政部联合文旅部印发《非遗传承人传习场所建设补助管理办法》,明确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建或改造传习所(需满足“教学区+展示区+体验区”功能分区),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2000元的补贴(最高50万元),2025年全国已批准建设传习所1200余...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0:54
网友:向上生长
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在技术与政策层面均有显著突破。技术应用上,文旅部联合科技部启动“非遗数字基因库2.0”项目,引入AI智能修复技术对濒危非遗项目的音视频、文献资料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重建,例如对年画、皮影等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色彩还原准确率提升至98%;同时,基于5G+VR的“沉浸式非遗体验平台”覆盖全国31个省份,全年服务公众超5000万人次,用户可通过虚拟场景学习剪纸、扎染等技...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0:52
网友:昨夜风吹雨
2025年,我国非遗国际交流聚焦“活态共享”主题,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其一,与意大利联合启动“丝绸之路非遗数字档案共建计划”,双方共同对敦煌壁画绘制技艺、佛罗伦萨湿壁画技法等10项丝路沿线非遗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双语数据库并向全球开放,首期成果于2025年9月在米兰设计周展示;其二,推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与东盟国家对接,在广西南宁设立“中国-东盟非遗工坊合作中心...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0:45
网友:听弦
非遗学术研究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呈现显著深化态势。其一,与科技史交叉领域,北京大学联合故宫博物院开展“传统工艺技术基因解码工程”,运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学方法分析古籍中的造纸、制瓷工艺,发表《基于扫描电镜的宋代青瓷釉料配方还原》等论文,为传统工艺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其二,与传播学结合方面,中国传媒大学牵头成立“非遗数字传播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短视频平台非...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0:43
网友:追光者
2025年,为推动非遗传承人队伍年轻化,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推出“非遗新势力培育计划”,重点从三方面提供支持:一是资金补贴,对35周岁以下新认定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万元传习活动补助(较2024年提高50%);二是培训平台,依托“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5年新增10所高校开设“非遗青年传承班”,开设数字传播、文创开发等实用课程,全年培...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0:07
网友:下一站晴朗
非遗短视频热潮通过年轻化表达(如川剧变脸卡点变装、苏绣延时摄影)大幅提升公众关注度,带动手工艺品销量增长300%,但过度商业化导致部分内容偏离文化内核,出现“表演化传承”风险;需平台强化创作者教育,建立“深度内容推荐池”平衡流量与真实性。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10:03
网友:风过无痕
2025年新增的“蒙古族搏克(摔跤)传统”和“江南传统茶艺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蒙古族搏克通过仪式化竞技彰显草原民族的生态智慧与体育精神,江南茶艺则从龙井炒制到茶宴礼仪完整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两者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认知,并为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活化提供新动能。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09:58
网友:微雨听荷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在保护更重视成为全民共识的当下,如何建好建强非遗保护传承队伍,如何以多彩非遗丰富生活,是时代之问,也是人民之需。
【查看全文】
已回复
2025-07-23 09:49
网友:文化求索者
“文化空间类非遗”指兼具时间性、场所性及文化实践的综合载体,强调特定社区在固定场所周期性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贵州侗族“鼓楼文化空间”,涵盖节日集会、歌舞表演、祭祀仪式等;摩洛哥“吉马·埃尔弗纳广场文化空间”,集口头文学、市集贸易、音乐表演于一体。“文化空间类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维系社区文化认同与活态传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