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非遗 非遗动态 非遗人物 非遗地图 非遗体验 非遗研究 非遗互动问答

杨丽萍: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2025-0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次阅读

004cf040-d0f2-11ef-a60f-ef616d4058e0.jpg

杨丽萍为学员讲授非遗课程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临近春节,被誉为“天上街市”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街道张灯结彩、年味儿十足,乡亲们忙着采购各式年货,红红火火迎接新春佳节。对隆林的苗族群众来说,一年一度的苗族跳坡节是春节期间的大事,2025年的跳坡节将在大年初九开坡。

连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丽萍正忙着组织跳坡节的各项活动。“苗族跳坡节主要包括喊坡、赶坡、闹坡、谢坡、跳月亮等环节,其中以闹坡最为热闹。”杨丽萍告诉记者,闹坡环节有祭坡杆、爬坡杆、芦笙踢杆舞等竞技比赛。最具竞技趣味的环节就是爬坡杆,这也是每年活动中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比赛项目。

隆林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

2005年,杨丽萍开始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至今,她共主持申报成功28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23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当地的许多非遗项目和民族节庆已成为隆林对外宣传的文化旅游名片。

经过杨丽萍和同事的不断努力,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举办德峨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等活动。

“各族群众通过参加节庆,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幸福感,促进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杨丽萍说,不仅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节庆活动,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刺绣、蜡染是隆林苗族群众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今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技能。“希望苗族妇女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蜡染等工艺品走出大山,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杨丽萍说。

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2020年,在杨丽萍的指导及协调下,隆林相关企业吸纳当地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并向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隆林各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申报成立了该县第一批非遗工坊。

近年来,杨丽萍积极为非遗工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并组织非遗工坊里的传承人对乡村留守妇女进行培训。经过系统培训,很多绣娘可以独立制作系列苗族工艺品和各民族服装。杨丽萍还与非遗工坊负责人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如今,当地生产的工艺绣品、民族服饰等不仅销往贵州、云南等地,还远销海外。

在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深耕近20年,杨丽萍深知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人。“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杨丽萍说。

多年来,杨丽萍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活动、编写教材,并在多所学校建立山歌、器乐等传习基地。如今,非遗进校园在隆林各族自治县30余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开花结果,逐步形成“非遗传承人教老师、老师教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社区、社区带动社会”的良好氛围。

杨丽萍在非遗保护传承领域的努力与成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24年,她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点赞()
上一条:刘光菊:培养更多“小传人”2025-01-07
下一条:田建:当好“非遗大市”的非遗守护人和破圈人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