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刘光菊和吹打乐艺人沟通表演注意事项 受访者供图
建设展馆、举办艺术节、推进非遗进课堂……扎根基层34年,义无反顾“守文化”,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刘光菊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土家族撒叶儿嗬、南曲、花鼓子等非遗的保护传承。至今,当地已培育4000余名民间艺人、7000余名非遗“小传人”以及67支民间艺术团。
日前,刘光菊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我感受到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这次获奖更坚定了我的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实现。”刘光菊告诉记者。
1990年,刘光菊考取了文化站编制。单位改制后,她选择留下来继续从事非遗保护工作。
资丘镇有10余个非遗项目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但也曾面临着传承人才断档的境况。南曲主要依赖口传心授,弹唱难度较大、学习人数稀少,一度遭遇失传危机。同样,土家族歌舞撒叶儿嗬曾因众多传承人外出务工、难以全心投入传承工作而式微。
2013年,刘光菊接任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为改变现状,她多方筹措资金建成民族文化展展馆,全年免费开放。展馆利用现代科技动态展示土家族撒叶儿嗬、南曲等非遗,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专家学者探访。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资丘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刘光菊还创新举办鼓师擂台赛、晋级赛、南曲大师晋级赛等活动,推动民间艺人申报艺术职称,留住传承人才。目前,资丘镇有特级、高级、中级、初级鼓师47名,南曲大师、高级和中级南曲艺人35名。
为了让非遗走向大众,刘光菊在当地发起“最美文化员”等大众投票活动,激发全民参与热情。目前,非遗传承在资丘镇发展得红红火火,全镇已有南曲、吹打乐、花鼓子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超过4000人。
2024年11月15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第49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举办。在艺术节的带动下,加入文化传承行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每年艺术节,我们都会围绕不同主题,融入非遗、旅游以及农特产品展示等元素,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刘光菊说,艺术节的名声越来越大,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专程前来观赏。
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刘光菊认为,非遗传承人要走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认知与兴趣,使其耳濡目染。
在资丘镇,镇上唯一的小学于每周一开设非遗课程,中学则在每周二开展。2013年,刘光菊开始组织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编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的教材。她还严格筛选了15名优秀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教授撒叶儿嗬、南曲等,接续培养了7000多名非遗“小传人”。此外,还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借助先进的VR(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推出“撒叶儿嗬动漫互动版”三维教学视频。
如今,在资丘镇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了唱南曲。“有一次我带着学生赴武汉演出,在途中的休息区看到一个小女娃哼唱着南曲上车,我知道,非遗已植入她小小的身体。那一刻,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感觉值得。”刘光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