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夏小雨主任团队顺利为一名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了双电极、双脉冲发生器脊髓电刺激手术,以缓解其偏侧肢体痉挛和疼痛、突破康复瓶颈、提升肌力,从而改善功能状态。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患者整体恢复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病例简介
患者W女士,64岁,2年余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予以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长期行“针灸”等康复治疗。目前仍遗留左侧肢体偏瘫,伴偏瘫侧痉挛、麻木疼痛等不适。此次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神志清楚,言语基本流利,能遵嘱活动。右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约3+级,活动笨拙,左上肢挎篮手,左足稍内翻,肌张力偏高(Ashworth 2级+)。双下肢病理征阴性。
患者于2025-06-09局麻下行脊髓神经刺激测试电极置入术。初始测试效果满意,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降低,疼痛明显缓解。患者家属也对电刺激测试期后变化进行了总结:
一是患侧肢体疼痛缓解满意;
二是患者痉挛明显减轻,植入测试电极后下肢痉挛不再发作;
三是足内翻完全改善;
四是上肢可伸展抬高,活动度增大;
五是行走时脚踩地感觉踏实,步态明显改善。
患者家属测试期后总结
因测试效果满意,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夏小雨主任团队为患者行双外科电极、双脉冲发生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开启刺激后,患者及家属感觉测试期的五大成果均得以保留和强化,十分满意,目前已常规开启电刺激同时结合康复治疗。
专家意见
夏小雨主任指出:该患者是今年以来我们团队针对偏瘫患者脊髓电刺激治疗的一例典型病例,目前国内针对脑梗塞后遗症的脊髓电刺激治疗(SCS)仍处于积极探索和有限应用的阶段。目前发现SCS联合强化康复能显著改善肌力、活动度、降低肌张力,且针对患者卒中后疼痛疗效显著。偏瘫患者诉求清晰,部分患者要求较高,因此我们都推荐采取分步骤手术的方法,先做1期测试体验刺激效果,如果满意则进入下一期,在2期治疗中,我们推荐更多使用外科电极减少电极偏移、移位的概率。我们认为在偏瘫治疗领域,脊髓电刺激是一项前沿、探索性、极具潜力但尚未成为主流的治疗手段,急需更多、更高等级的研究证据支持其广泛推广。患者在考虑此疗法时,务必前往具备成熟SCS治疗经验的神经调控中心进行评估,充分了解费用、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专家简介
夏小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门诊地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东楼二层A区8诊室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
专业特长:昏迷(植物人)促醒全疗程的综合治疗、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包括:昏迷病人神经调控促醒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DBS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脊髓电刺激治疗;严重疼痛的脊髓电刺激或药物泵植入治疗;难治性癫痫、脑卒中后康复的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治疗;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电刺激治疗。
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委员。SCI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审稿编辑。
李文德
医学博士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神经修复专病门诊
出诊地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东楼二层A区9诊室
2002级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学制博士
中国神经损伤修复学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脊柱脊髓康复分会委员
发表专业论文31篇(中文核心25篇,SCI 6篇)
参与编著及译著6部
主持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
擅长以下领域神经调控治疗:
脊髓损伤:截瘫、四肢瘫、尿便功能障碍、神经性疼痛、痉挛等。
脑损伤:脑外伤、脑卒中后遗症(偏瘫、痉挛、平衡障碍)、昏迷等。
慢性疼痛:糖尿病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顽固性疼痛等。
疑难病症:臂丛神经损伤后功能丧失、小脑性步态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相关稿件